2024年05月24日
□刘柯旋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市乡村游火爆异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而且,受保定主城区游人溢出、旅游延展因素眷顾,很多地方游客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井喷式”增长。
旅游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多业融合的综合性产业。对于假日旅游热为乡村带来的超高人气、“泼天富贵”,既要看点赞量,又要看吐槽点;既要总结经验,又要查补短板;既要考虑“爆红”时人满为患的应对办法,又要筹划节后“长红”的发展大计。
“乡土味”是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人们暂时离开熟悉的环境,走进乡村,去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田园风光;体味回归自然、放飞自我的松弛感;找寻“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观赏富有特色的文艺演出、沉浸式巡游、“非遗”展示,充分享受多彩的乡村慢生活。这些旅游需求,都想在农村得到满足。而某些经营者照搬城市“模式”或照抄外地“作业”,游客感觉土不土洋不洋,失去乡村游的本色。
乡村旅游是一盘“大棋”,需要长远规划,也需要解决当下。例如,一些地方的经营主体多以农民自营的农家乐为主,档次和服务质量不高;乡村道路狭窄,客房、厨厕卫生条件较差;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过于简陋等。下步应结合美丽乡村、民俗村落打造,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舒适度和游客体验感。制定完善的服务保障、人流疏导、应急管理等预案措施,在细节上下功夫,把服务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将“头回客”变为“回头客”。
走马观花看风景,深度旅游享文化。乡村旅游不应是简单地刷刷墙,开几家土菜馆。在不少乡村旅游点内,仍以“几间房、几张桌,爬爬山、玩玩水,打打牌、钓钓鱼”为主要休闲方式,游客反映旅游项目文化内涵不足,形式相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资源禀赋不一样,发展乡村旅游尤需找准定位,把乡土风貌、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结合起来。变“同质化”为“多元化”,丰富文化内涵,不断推陈出新,让游客离开时不舍、闲暇时惦记。
乡村,沉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呵护绿水青山,守住文化根脉,用心用情长久耕耘,乡村旅游必将行稳致远,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