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客运人的40年坚守与见证

2024年08月13日

俯瞰保阜高速曲阳县灵山高速桥段。 吕士永供图

□保定日报记者 葛淑霞

通 讯 员 吕士永

“1985年到现在营运近40年了,载客量逾120万人次,车换了5次,票价也变更了4次。”作为曲阳县灵山镇私人客车营运第一人,今年69岁的灵山镇岗北村村民张彦增见证了国家城乡巨变,交通基础设施飞速发展,乘客素质明显提升,人们出行更加便捷、舒适、高效。

岗北村位于定窑遗址附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营运客车之前,张彦增经营着自家的瓷窑厂,他经常到外地了解先进的陶瓷生产设备、烧制技术等。常年奔波外出,张彦增真切体会到出门的不方便。“当年,全镇没有一辆私人营运车,老百姓出门办事儿,要搭乘小火车到定州或蹭供销社、瓷厂的‘顺风车’,就是到汽车站坐车,排着长长的队,哪儿都是人。”1984年冬,张彦增诞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做客运,这既是商机,又能开通山区通往城市的交通便道。

“私人能不能做客运?”当时张彦增拿不准,他咨询县相关部门人员得到肯定答复,又在出差时打听到无极县有人已经开始跑客运,生意还很好。这坚定了他的决心。

“压上了全部家底,又从银行贷了款,缴纳定金后排了半个多月队才提到车。”1985年1月,在村民们惊异的眼光中,张彦增买了一辆解放牌客车。他不会开车,从外地雇了一位司机才把车从石家庄开回家。

从此,灵山镇到石家庄市有了直达客运班车。这大大方便了沿线村民出门打工、上学、看病、进货……

“那会儿车辆加油需要从石油公司购买汽油后拉回来存储在自家的油罐里;沿途没有修车摊儿,比如更换刹车片,当地市场上没有标准的刹车片可换用,只能用钢锯一边锉一边试,反复调试直到合适为止。车打不着火儿,我们加热水,一两个人用摇把转动打火,寒冷的大冬天愣是转出一身汗。车上没有空调,冬天冻得旅客跺脚,夏天靠吹自然风。那时坑洼不平的路面很多,路线随机性很大,停车的位置也不固定。”回忆起当年的沟沟坎坎,张彦增感慨万千。

再看今天,客车功能性、安全性和舒适性都很好,乘客再也不用担心冬冷夏热。就连乘客手里的提包,由早先的布兜、编织袋升级成了皮包、拉杆箱。曲阳县公路网更是四通八达,京昆高速、涞曲高速、曲港高速、沧榆高速贯穿全县,雄忻高铁正在建设中。县、乡、村道路通达到每个乡村。全县公交车站点达400个,曲阳县城到灵山镇每10分钟发一个班次。再加上家庭轿车的普及,村民出行方便多了。

随之带来的却是客流量减少。张彦增营运的客车从起初的一辆到2015年增加到4辆再又减回到现在的一辆。对此,张彦增为人民服务的意愿未减:“当年,为了大家出门方便我跑起了客运,现在坐车的人少了,但是没有私家车的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去城里看病,学生上学、放假回家,客车仍是他们的首选,能保证这些人的需求,我很满足。”不仅如此,车回到始发点,他们会换用小车将外村的乘客一一送回家,有时对老人、病人乘客免费接送到家。

其实,张彦增的客车早就成了周边村民们的“救护车”。自从有了客车,张彦增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半夜里或者凌晨被村民叫醒,送危急病人到医院。“有一年冬天凌晨,附近村民一家的两个女儿口吐白沫,神智不清,极度危险,找到我后立即启动客车,把孩子送到石家庄的医院。由于抢救及时,两个孩子平安无事。”生命重于泰山,张彦增的热心得到村民们一致赞誉。

张彦增“退休”后,客车交给其亲属运营,非常注重服务态度的张彦增一直强调、教育后人,与人为善、和气对人,让乘客开心地度过旅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营运近40年,张彦增的客车给沿线群众的出行和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不仅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还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商品流通及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