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园实践

2024年08月13日

□孙继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涵了生态文明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入,不仅可以传授生态文明知识,更能有效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对环境负责的新一代公民,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源自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教育领域,这种理念首先转化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教育他们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其实施路径主要体现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或者在现有课程中加入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如生物、地理、社会科学等学科中增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这些课程旨在提供环境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和责任感。在教学内容上,除了理论知识,还应包含关于当前环境问题的案例研究、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实际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受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学方法也应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学习,如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环保项目、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我市绝大部分学校积极推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展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效果。

学校设置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题课程,涵盖从基本环境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策略等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计划,如种植树木和搭建小型生态花园,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直观理解和参与感。与当地环保组织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清洁和环保宣传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社会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促进了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分析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案例时,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显著提高,体现在他们通过参与校园绿化和社区环保活动,不仅学习到了环境保护的知识,还培养了积极的环保行动力。通过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理解,对培养具有环保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更加环保的行为,如节约用水、分类回收垃圾,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中,外部环境与校园文化一样,都扮演着关键角色。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环境的一部分,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树立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学校可以营造一种鼓励环保和可持续行为的氛围。外部环境,包括学校与社区、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合作,也是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与这些外部组织合作,提供学生更多实践环境保护的机会,如参与社区绿化、环境清洁等活动。这种合作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总之,在面对全球环境挑战的当下,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至关重要。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和新要求之一。它不仅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培育了他们作为负责任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建设绿色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生态文明教育应继续加强和深化。应加大对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的投入,提升其教学能力和方法;应及时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确保课程与时俱进,反映最新的环境问题和科技进展;应重视对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策略。此外,鼓励学校与社区、企业和政府机构等更广泛地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为培养更多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新时代学生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