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3日
□新华社记者 戴小河 胡 璐 姜辰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能源是工业的“血液”、经济的命脉,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
上半年,国家支持非化石能源发展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新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用能结构持续改善,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推动产业向低能耗、低材耗、低碳化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关部门作出一系列部署。
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要求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等。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新兴产业是生力军。在云南、贵州、广东和广西,7月份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单月送电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清洁电量占比超过8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抓住群众关切,推进系统治理。
近年来,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6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湿地退化等问题明显好转;11省市强力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干流稳定保持Ⅱ类水质,长江江豚等物种数量增加……
推动科学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插上“智慧”羽翼。浙江嘉兴南湖,碧波荡漾、水草摇曳。过去7年里,南湖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Ⅲ类,得益于“湖泊内源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应用。“我们基于大数据水动力模型,展示不同方案下嘉兴整个城市水网在相应时间内的调水换水场景,同时把水质指标加入,让南湖变成一个透明的系统,水质、生物、生态特性都有数据监测和支撑。”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荣昌说。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体制机制上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位于河北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千松坝林场,成片的绿色绵延铺展,令人心旷神怡。2006年,千松坝林场开始启动碳汇林建设。2014年,当地几家碳汇造林项目得到整合,统一为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千松坝林场场长何树臣说:“项目两次碳排放权交易,为丰宁带来359万元收入。”
千松坝林场碳汇交易的探索,发挥了示范作用。2021年,承德市10个林场被确定为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越来越多的林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承德市名列其中。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必将推动各地加快探索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更好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放眼全国,从每年春季踊跃参加义务植树,到日常生活中节约一滴水、餐桌上践行“光盘”行动,再到街头巷尾的共享单车绿色出行,人们用实际行动呵护着身边的生态环境。
贵州大学林学院教授安明态表示,通过改革创新制度、机制、模式,在全社会推广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将更好守护我们的家园环境,共创更清洁、更健康的美好未来。
据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