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青春力量 筑梦乡村振兴

——记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08月13日

□保定日报记者 孙 鹏

通讯员 王 亮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扬中华传统文明,迈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7月3日,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安江燕、党委副书记张少东率领学院师生一行15人来到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和杨屯村,启动“选派优秀研究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乡村振兴”两个社会实践项目,学院师生兵分三路,前往安平县不同实践地点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探索高质量高水平的乡村振兴之路。

深挖红色文化底蕴,助推乡村振兴。7月3日至7月9日,杨建国老师带领4名研究生赴安平县台城村纪念馆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台城特别支部在这里建立,开创了党把支部建在农村基层的先河。在冀中平原上的安平县台城村,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大潮中充溢着燕风赵气,迸发出“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台城精神,孕育了一代代“不畏牺牲,勇于献身”的革命志士。实践小组对接纪念馆需求,挖掘整理了纪念馆及台城精神的相关红色书籍,围绕更好传承传播红色文化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开展了实际调研及理论研究工作。

俗话说,世界丝网看中国,中国丝网看安平。黄硕老师带领3名研究生赴衡水市安平县国际丝网展览馆,开展“赓续红色血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暑期实践活动。安平是中国最大的丝网集散地,具有“中国丝网之乡”的美誉。安平县国际丝网展览馆涵盖了安平丝网的百年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编织绢罗、马尾编罗到安平在1918年制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片金属丝网,从裕隆铅丝铜丝罗底制造厂到民国时期的民生、永安、天生、益生等丝网商号,从艰难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后丝网业重振雄风……

安平县紧跟党的步伐,在实践发展过程中推动特色产业辐射乡村,打造“安平丝网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展览馆实践小组感悟安平县“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以传承弘扬安平县丝网文化为主线,整合丝网展览馆的红色资源,为谱写县域特色产业现代化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乡村一线,用实际行动服务基层建设。7月3日至7月10日,邵彩玲老师和李建明老师带领4名研究生深入衡水市安平县杨屯村进行走访调研。杨屯村从2014年前的落后村,经过十年发展,成为安平县的先进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北省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杨屯村在基层党组织和主要负责人的引领下,以“向心力”绘就“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忠诚画卷,以“凝聚力”绘就“携手并肩人心齐”的团结画卷,以“战斗力”绘就“开拓创新谱新篇”的实干画卷,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小组采取个别访谈、家庭访谈、随机走访、焦点小组访谈等形式收集了杨屯村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挖掘出杨屯村“团结奋进,务实为民”的杨屯精神,总结凝炼出以“党领民治”为核心的杨屯经验,探索了“一核五治九群+全民自觉参与”的杨屯模式,为基层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