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1日
□陈 颖
我的家乡雄安新区安新县坐落在白洋淀143个淀泊的怀抱中,这里纵横交错的芦苇荡曾是天然的抗日屏障。1939年秋,日军汽艇在淀里耀武扬威地巡逻,他们未曾料到,十几名隐蔽在水中的雁翎队队员正悄然靠近。当枪声划破水面的宁静,雁翎队队员们从水中猛然跃起,土枪土炮与自制“水雷”组成的火力网让侵略者猝不及防。这场发生在王家寨附近的突袭战,是冀中军民创造性开展游击战的生动例证之一。
白洋淀的烽火记忆:从水域屏障到精神坐标
在老一辈村民的抗战回忆里,白洋淀百姓家家是兵工厂、户户是后勤站。
村里的老人们曾说起赵庄子村的赵大娘,白天在渔船上编织苇席,夜晚在油灯下赶制军鞋,把三个儿子送进了雁翎队。1942年“五一大扫荡”期间,日军将赵大娘的房子付之一炬,她却在水上的渔船中对乡亲们说:“房子能烧,淀水烧不干;苇根不断,抗战就不会停!”
在极端困难的时期,雁翎队队员缺衣少食,冬天尤其难熬,水面结冰,队员们为躲避敌人扫荡经常爬冰卧雪。尽管条件如此艰苦,雁翎队却依靠群众创造的“荷叶战术”(以荷叶伪装接近敌船)、“冰上轻骑”(用自制冰橇冰船在冰面快速机动作战)等战法,让侵略者寸步难行。
《晋察冀日报》曾刊载《七名冰夫的悲壮故事》,记载了日寇强行征用七只冰床(一种传统冰上滑行工具)运送50多个鬼子去保定,驾驶冰床的七名白洋淀人目睹日寇的残暴,一起把冰床划进了冰窟,和鬼子同归于尽的壮烈故事。这种植根于民众的勇气与坚韧,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力量之源。
雁翎精神的四维内核:思政教育的历史富矿
家国情怀——天下兴亡的匹夫之责。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水上游击战展厅中央陈列着雁翎队使用过的“枪排”特制木船,这是队员们发挥水上优势、以灵活战术痛击日寇的核心装备。馆内还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与文献,每一件都诉说着那段战火隆隆的斗争岁月。我在课堂上展示这些影像,并引导学生思考:究竟是何种力量支撑着白洋淀这些普通的渔民,在敌我力量悬殊、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抗战?答案正深植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之中。
斗争智慧——以弱胜强的创新实践。雁翎队的创新思维令人惊叹。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队员们将打野鸭的“大抬杆”土枪集中布置、统一点火,把火药装入葫芦制成“水雷”,甚至发明了苇管呼吸器实现水下潜伏。在讲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时,我组织学生分析这些“土发明”背后的科学原理:葫芦水雷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智慧结晶;苇管呼吸器的设计思想与现代潜水通气管高度契合。这种基于实践的创新智慧,至今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芒。
人民底色——水乳交融的军民关系。“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真理,在淀区军民鱼水情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在日军严密封锁和频繁“扫荡”的艰难岁月里,白洋淀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为雁翎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资支援。一次“扫荡”中,40多名雁翎队员带着30多名伤员躲进芦苇荡,四天四夜粒米未进。第五天,一位邵庄子村的老乡划着小船出现在芦苇深处,他已在淀上转了几天几夜,只为找到队员们送上干粮。他说:“俺带的是全村人的心意,找不到你们俺没脸回去!”听到这话,队员们都掉下泪来。
历史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雁翎精神并未因战争的硝烟散去而消逝。从作家徐光耀笔下的《小兵张嘎》,到《雁翎队》等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再到今天白洋淀地区建成的嘎子村、徐光耀文学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雁翎精神以多种形式被精心守护和生动传播。通过一代代人的讲述、记录与践行,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后人能够持续从中汲取力量,将历史的启迪转化为未来的方向。
课堂内外的精神传承:从历史深处走向时代前沿
在保定学院思政课堂上,我尝试构建“雁翎精神三维教学模型”:课前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史料、观看《小兵张嘎》《雁翎队》等相关影视作品,探寻白洋淀的抗战记忆;课中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所见所闻与所感,开展沉浸式教学;课后鼓励学生以雁翎精神为主题创作红色艺术作品。
课堂上,有学生分享了他在纪录片中看到的感人片段:为了保护雁翎队队员,一位大娘把队员藏在自家的炕洞里,面对日军的刺刀面不改色;村民们自发组成“妇救会”,连夜为战士们缝制军鞋、筹集粮草。这些生动的历史细节,成了诠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鲜活教材。
实践教学环节,推荐学生重走“水上抗战路”。在纪念馆深入了解雁翎队如何利用芦苇荡、沟壕等自然条件开展水上游击战,体验“沉浸式抗战情景剧”,感受“军民鱼水情深”。
依托白洋淀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将口述史方法论纳入思政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组织学生查阅地方志、走访抗战纪念馆、分析现存史料,引导学生理解“人民战争”的深刻内涵。这一设计旨在以实证精神对抗历史虚无主义,让学生通过史料辨析构建真实历史认知。
从雁翎传人到时代新人:跨越80年的精神接力
站在雄安新区建设现场,雁翎精神正转化为新时代的奋斗力量。雁翎队队员张亮之子张小锅,在家乡成立园林绿化公司,将白洋淀的水生植物和生态修复理念推广到全国,实现“生态致富”。这种精神基因的现代转化,在保定学院毕业生中尤为显著:西部支教群体25年扎根边疆;生物工程团队在白洋淀生态治理中研发“芦苇生态板材”,让革命老区走上绿色致富路。
当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雁翎精神更赋予我们应对挑战的智慧。在国际关系研讨课上,学生通过分析抗战时期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雁翎队用土枪土炮在艰苦环境中与敌人斗智斗勇,如今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同样需要发扬这种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雁翎精神跨越时空,白洋淀的芦花永远在风中诉说:一个懂得珍视抗争精神的民族,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把稳航向;一支传承红色基因的青年队伍,终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写下无愧历史的答卷。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