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2日
晋察冀画报社排字室。 资料片
□保定日报记者 刘向真
走进阜平县马兰村,在晋察冀日报社旧址斑驳的土墙前,一群孩子稚嫩的嗓音唱响新时代的歌声。
80余年前,同样的山坳里,在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带领下,报社人员用八匹骡子驮着印刷设备,在日军“扫荡”中坚持出版《晋察冀日报》。
跨越时空的场景,在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上奇妙共鸣。
《晋察冀日报》1937年12月11日创刊,1948年6月14日终刊,被誉为“边区喉舌”和“抗战文旗”。十余年间,晋察冀日报社人员一手拿枪、一手执笔,翻太行、越长城,与日寇周旋,边打游击边办报,创造了在战火中连续出版2854期报纸的奇迹。
马兰村地处太行山深处,是《晋察冀日报》游击办报岁月中,驻扎次数最多、累计驻扎时间最长的村。
1939年,邓拓带着《抗敌报》(自1940年11月7日第457期更名为《晋察冀日报》)的同志们第一次踏进马兰村。这个戴着圆框眼镜、面容清瘦的年轻人,很快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老邓”——村民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他,仿佛他本就是村里的一员。
“父亲常说,马兰是他的第二故乡。”邓拓之女邓小岚生前回忆道。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里,是马兰村民用肩膀把印刷设备抬进深山,是乡亲们省出口粮接济报社同志。邓拓曾在《晋察冀日报》的《终刊启事》中动情写道:“本报始终成为党领导人民并与人民结合的战斗武器……晋察冀人民之所以爱护本报,也正反映和说明了人民爱护我党,一时一刻不能离开我党的领导。本报对于晋察冀人民在十余年来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伟大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那些艰苦岁月里,邓拓等报社人员视马兰乡亲为亲人,马兰人也与他们心连心。
在马兰村村口,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静默矗立,上面刻有在日军大“扫荡”中遇害的19位村民的名字。
“一张报纸十万兵。《晋察冀日报》发挥出巨大的宣传力量,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试图‘围剿’。”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资料科科长栗静介绍,1943年深秋,日军包围马兰村,严刑拷问村民报社下落,19位村民宁死不屈,用生命守护了党的新闻事业。“他们把《晋察冀日报》,把党的抗战力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栗静说。
“当时条件太艰苦了。”原《晋察冀日报》文书杨瑞曾经回忆道,铅字不够,邓拓同志就要求文章尽量用三千常用字;没有油墨,就用锅底灰和猪油调制;纸张短缺,就自己建厂用麻绳、麦秸造纸。
邓拓的才华在这段岁月里熠熠生辉。他白天组织转移,晚上在油灯下写社论,著名的《晋察冀日报》发刊词就是他在行军途中构思的。
“狼牙山五壮士”的报道激励了无数抗日志士;《团结就是力量》的曲谱成为凝聚民心的战斗号角……这些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力量,正是因为它们浸透着新闻工作者的血汗——据统计,在报社队伍长年与敌人周旋的游击办报中,有50多位新闻骨干先后牺牲。
在枪林弹雨中,《晋察冀日报》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和主张,凝聚了抗战信心,被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称赞为“民族的号筒”。
如果说《晋察冀日报》以文字记录抗战,那么《晋察冀画报》则以影像震撼人心。在河北首家报纸文献博物馆——保定文献博物馆《晋察冀画报》展区,几位大学生正围着一张《潘家峪惨案》的照片低声讨论。“以前只在课本上看过文字描述,今天看到当时的真实影像,太震撼了。”保定学院学生张悦茹说。
馆长傅伟指着墙上摄影家沙飞的照片说:“这位战地摄影师为了拍下日军暴行,常常要冒险潜入战场。他说过,‘每按一次快门,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1942年,在沙飞倡议下,敌后第一份以新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晋察冀画报》诞生。画报刊载了大量珍贵的抗战照片,如《父母叫儿打东洋》《潘家峪惨案》等,真实揭露了日军暴行,激发了军民的抗战决心,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武器。
“虽然抗日根据地条件极其艰苦,但新闻报刊却深受重视,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为宣传党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作出重大贡献。”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都海虹介绍,抗战时期,冀中区公开出版的报刊大约有200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冀中区党委机关报《冀中导报》、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冀热察区党委机关报《挺进报》。
“这些报纸在战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在‘抬头是岗楼,迈步是沟墙,终日枪声响,遍地是谣言’的漫漫长夜里,它们像火种、像曙光,让群众感到了党的温暖、看到了胜利的希望,鼓舞了军民与侵略者斗争的志气。”都海虹说。
邓拓、沙飞、范长江、丁一岚、陆诒、胡畏……都海虹说,在这些泛黄的报纸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他们既是记者,也是战士,用青春与生命书写了新闻史上的壮丽篇章。
范长江作为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曾深入华北敌后采访,撰写了一系列战地通讯,向全国传递了敌后抗战的真实情况;陆诒作为《新华日报》战地记者,多次深入晋察冀前线,采写大量战地报道;胡畏长期在《晋察冀日报》工作,在1943年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
“这里纪念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报社工作人员。”在阜平县烈士陵园中的晋察冀日报社忠魂碑前,园长马洁对一群前来参观的中学生说,“现在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当年这些记者发一篇报道,要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到底有多难。”
昔日,晋察冀边区孕育的红色新闻人,秉持着对真理的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在抗战前线上,在方寸文章里,坚持不懈地战斗着。
今天,在这片无数革命前辈曾抛洒血汗的红色热土上,开出了新时代的花。
2004年,出生于阜平的邓小岚回到马兰村时,带着一直珍藏着的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南邨人”(邓拓曾用笔名“马南邨”发表文章,谐音“马兰村”),一枚是父母送给她的“马兰后人”。
“我想用音乐打开孩子们的心灵。”18年间,邓小岚在马兰村为孩子们义务教授音乐课程。组建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筹办马兰儿童音乐节……在这里,她用音乐不断浇筑山里孩子的梦想。
2022年2月,在邓小岚的组织指导下,44名阜平山里娃登上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清澈童声,响彻夜空,惊艳世界。
在马兰村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墓旁,有一座较新的墓碑,那是邓小岚的墓。2022年3月21日,邓小岚因病去世,她的骨灰安葬在了父亲曾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晋察冀日报》终刊前夕,邓拓写下终刊启事,犹感思绪万千,言之未尽,提笔写下一首七律《晋察冀日报终刊诗》:“毛椎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故国当年危累卵,义旗直北控长城。山林冈浦胡骑过,子弟刀环空巷迎。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华岳共峥嵘。”80年过去,战火硝烟已散,但晋察冀红色新闻人的精神依然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当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歌声再次响起,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沿着先辈开辟的道路,党和人民的事业血脉赓续,在新时代接续奋斗,代代相传。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