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刘 赛
霜降前后,寒意渐浓。
10月24日清晨6时,唐县经济开发区长古城工业园内,河北瑞得利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得利”)的活羊暂存区灯火通明。点数员贾红梅裹紧外套走进厂区,发丝间的露水很快凝成白霜。她手持登记本,仔细核对信息——半小时后,周边农户运送活羊的车辆将陆续抵达。
“活羊进厂得先清洗、消毒,24小时内必须连过三道检测关,才能进入屠宰车间。”贾红梅指着远处的隔离栏介绍。
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唐县,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肉羊产业集聚区。目前,全县肉羊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建成5家屠宰企业、3家饲料加工企业、4个集中养殖小区,培育50余个养羊专业村,汇聚6000多个养殖场(户)。
数据显示,全县肉羊年存栏量近400万只、年出栏量突破800万只,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肉羊产业集群。
“咱唐县几乎家家户户吃‘羊饭’。”瑞得利副总经理韩大鹏语气自豪,“西安市场上每10碗羊肉泡馍,就有5碗用的是唐县羊肉。”
这份底气,是企业实打实的产业实力。
如今,瑞得利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日均屠宰肉羊8000只,每年屠宰的228万只羊若整齐排列,占地面积相当于320个十一人制足球场。
深厚的产业根基,要从60多年前说起。
1960年,邸长印骑着自行车深入唐县山区收羊,在家中进行简单宰割后,再驮着羊肉往返保定周边叫卖——车后座的铁笼晃晃悠悠,搭起收购—屠宰—销售的最初链条。
1995年,产业迎来升级。二代传人邸瑞国回乡创业,在葛堡村办起肉食加工厂。20名员工挤在小作坊里,切肉的刀声能传到村头,手工屠宰模式逐渐向规模化加工过渡。
如今,企业已搬进5G全链数字化工厂,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屠宰车间里,德国进口生产线高速运转,去皮、去头、去内脏处理的白条羊,重量精准控制在40至50斤,经排酸后沿自动化链条送入分割区,一只羊可精细分割成40多种产品。
“新投用的深加工调理车间、精分割处理车间、酱卤制品车间和全自动灌装车间,实现了生产全面升级。”韩大鹏进一步介绍,企业打造的灌装生产线精度达±1克,配合埃斯顿机械臂实现自动化装箱,年产能突破百万件,生产效率提升40%、出品率提高25%,整体能耗却降低30%。
从家庭作坊成长为行业龙头,瑞得利的核心密码是“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结模式。出生不足一个月的运城羊、安广羊、达旗羊,被送到唐县集中养殖小区交给合作社、农户,以本地玉米秸秆为饲料,经过6个月科学育肥后出栏。
“我们借鉴先进经验,我们从羊棚建设、养殖密度到科学饲喂,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标准化养殖新模式。”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东升表示,这套体系已得到省农业农村厅认可,并被写入《河北省畜牧污染防治规划》在全省推广。
全链条管控让唐县羊肉闯出名堂。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瑞得利成为羊肉食材供应商,包装箱上的“唐县造”三个字,随冰雪赛事走向世界。同时,自2008年起,企业累计派出千余名员工赴国际肉类企业学习交流,成为国内首家能批量输出屠宰技术的企业。
产业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就业。“现在1000名员工中,八成是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韩大鹏指着车间里正在精处理羊肉的大姐说,“她现在每月能拿4000多,比以前自己养羊省心,收入也更稳当。”
从单车分销、作坊起步,到如今覆盖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瑞得利的成长轨迹,正是唐县肉羊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厂区门口,冷链运输车往来穿梭,工人将贴好检疫标签的羊肉制品稳妥装入车厢。司机高声提醒:“这批今晚发车,明早准时抵达西安!”眼下,瑞得利正计划进一步拓展羊肉产品深加工,开发更多高附加值品类。
不远处的唐尧古镇,2025第三届唐县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吸引来自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120余家企业齐聚,共话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可以预见,太行山下的这条“羊”关大道上,传统产业正踏着新时代的节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