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入日常,银发亦有为

2025年11月02日

□白 冰

秋光旖旎,菊香渐浓,重阳节如期而至。这个承载着尊老敬老传统的节日,不仅是儿女感恩尽孝的“情感节点”,更是社会践行“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理念的“行动标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的根基在家庭,核心在“陪伴”。重阳节的仪式感,从来不止于一束鲜花、一顿宴席,更在于放下忙碌后的倾心相守。听老人絮叨过往琐事,陪老人漫步秋日街头,帮老人调试智能设备,让久违的亲情在细碎相处中升温。节日的意义,正在于以“仪式感”唤醒“日常感”,把重阳的孝思爱意延伸到365天的生活里,让“常回家看看”成为习惯,让“嘘寒问暖”成为常态,方能让尊老敬老从节日倡议变为家庭自觉。

据统计,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0%。“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早已超越家庭范畴,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课题。这要求我们构建全方位的老年友好环境:居住环境要“适老”,通过家居适老化改造、社区无障碍设施建设,让老人生活更便捷;社会环境要“敬老”,以养老助餐、上门护理等精准服务破解“吃饭难”“照护难”;数字环境要“助老”,用“适老版”APP、爱心专员帮扶等方式,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法律环境要“护老”,以制度刚性守护老人权益。我市各地正在推进的老年大学扩容、银发志愿服务队组建等实践,正是将“敬老”从道德倡导转化为制度保障的生动注脚。

重阳的深意,更在于“老有所养”之上的“老有所为”。老年人的智慧与经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从社区里的“银发调解员”化解邻里矛盾,到校园里的“五老讲师”传承红色记忆,再到田间地头的老农技员指导生产,越来越多老年人正在用专业所长续写人生价值。政府搭建老年人才服务平台、社会营造“银发有为”的包容氛围、家庭支持老人的精神追求,方能让老年人在奉献中感受尊严,在参与中收获快乐,让“岁月不老”的生命活力充分迸发。

于个人,重阳是感恩尽孝的“必修课”;于家庭,重阳是凝聚亲情的“黏合剂”;于国家,重阳是诠释“家国相依”的文化符号。当我们把节日的孝思转化为日常的陪伴,把敬老的理念融入社会的肌理,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愿景落地生根,不仅能让每个老年人都拥有幸福晚年,更能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成为滋养社会文明的不竭源泉,为社会注入温暖而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