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车间里的创新答卷

2025年11月04日

□保定日报记者 刘 琦

11月3日清晨,高新区低空经济产业园玄云航空产业基地内,涡喷发动机组装车间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设备在高速运转,70余名工人紧张忙碌,百余台小型涡喷发动机正从这里加速下线,即将发往全球客户。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创新方向。这片车间、这座产业园,就是我们落实全会精神的主战场。”保定市玄云涡喷动力设备研发有限公司(简称玄云动力)董事长王冬,指着墙上“攻坚航空动力自主化”的红色标语,语气坚定。

作为土生土长的保定企业,玄云动力如今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标杆,成功量产21款覆盖5.5千克至120千克推力范围的发动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整产业链辐射全球24个国家。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企业对研发的“舍得投入”,更是保定创新生态的“全力托举”。

“2024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达138.8亿元,投入强度3.2%,稳居全省第一。”市科技局综合规划和政策法规科科长信国安拿着最新统计数据告诉记者,为推动全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部署落地,市里充分利用“研发投入补贴+专项基金扶持+产学研对接”的全链条服务机制,“像玄云动力这样的重点企业,不仅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设备购置补贴,遇到技术瓶颈时,我们还会主动对接京津科研院所,搭建协同创新桥梁。”

谈及政策支持,王冬深有感触。他指着车间大屏幕上的涡轮叶片三维模型,算起“创新账”:“去年企业研发投入869.18万元,占比14.08%,是全市平均水平的4倍多。正是这笔‘硬核投入’,让我们在高温合金材料、涡轮叶片精密制造上实现突破——涡轮机耐高温性能大幅度提升,叶片设计寿命达到国际主流水平。”

“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公司正加快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量产能力。”车间外,40.8亩的产业基地正在加紧建设,王冬望着蓝图上的“研发—生产—认证”全链条布局,拿出手机展示最新订单,“这就是‘高端装备出海’的底气。”

信国安表示:“我市将围绕低空经济、航空动力等重点产业,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提升科技服务温度,让更多企业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把‘保定研发’的优势,转化为‘中国智造’的实力。”​

从逆向攻关的破局突围,到全产业链的生态布局;从车间里的轰鸣生产线,到全球市场的亮眼订单,在低空经济蓄势腾飞的关键节点,手握21款“中国心”的玄云动力,正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产业链协同为羽翼,向着中国航空动力的星辰大海全速翱翔,书写着保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