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4日
□保定日报记者 孙 鹏
通讯员 张 霄
向“智”而行,行稳致远。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双轮驱动的背景下,教师队伍已成为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力量。
近年来,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紧扣“三教改革”和“五金建设”等核心任务,纵深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程系依托省级重点项目“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系统构建并实践了以“雁阵优结构、链式增动能、立体强支撑”为特征的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教师团队结构单一、建设路径模糊、平台支撑薄弱等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师资团队建设“河软方案”。
雁阵优结构:
打造协同发展“教师梯队”
为突破传统教师团队建设中专业壁垒明显、校企流动不畅的瓶颈,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程系借鉴组织生态学理论,创新实施“三定三跨”制度(定方向、定标准、定机制,跨专业、跨校企、跨层级),构建“通识+专业”双导师授课机制,形成“课程环—能力环”双螺旋结构的团队生态。
同时,通过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库”与“智力流动站”,学校与华为、新大陆、小米等头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施“引培并举、专兼并重、理实并行”的动态选聘机制,依托陈维华双带头人工作室、华为ICT产业学院等平台实现“企业专家入校带教、教师入企研学”的双向流通,为教师成长注入持续动能。由国家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担任“头雁”,骨干教师作为“强雁”,青年教师作为“雏雁”,通过传帮带机制实现梯队协同成长,逐渐形成了“头雁领航、强雁护航、雏雁续航”的雁阵发展格局。
链式增动能:
构建能力发展“贯通链条”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程系立足高职教育类型特征与“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以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引领,围绕教学设计与实施、工程实践与技术服务、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数字化工具应用与创新五大核心能力,系统构建“一核五维”教师能力发展模型,生成可视化“教师能力图谱”,精准识别教师能力与岗位要求差距,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向德技并修、能力精准对标转变。
聚焦教师能力成长全周期,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程系系统搭建了“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领军人才”四阶递进式成长阶梯,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师“成长链”。创新实施“师德浸润、项目实战、数字融智、协同教研、个性发展”五大增能策略,构建多维赋能、持续进阶的教师“增能链”。积极融通“产、学、研、创、赛、服”六大平台,贯通入职培训、导师带教、企业实践、教学竞赛、科研赋能等培育环节,打造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平台链”。通过“三链贯通”协同发力,有效推动教师能力螺旋式上升和持续增值。近年来,教师团队将产业标准融入36门课程标准,开发在线精品课程13门,出版教材9部,荣获省级以上教学、职业技能竞赛奖项90余项,实现教师能力的精准提升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对接。
立体强支撑:
搭建业务发展“支撑体系”
为保障教师团队的持续发展,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程系构建了“硬平台+活制度”双向赋能机制,不断整合“培训基地—创新中心—实践工厂”三级协作平台,建成省级双师培养培训基地、软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支撑平台,并配套出台完善各类制度,实现“平台支撑制度创新,制度驱动平台升级”。
该系依托数智治理中心,对教师教学设计、技术应用等6项核心指标进行AI动态监测,生成“教学综合雷达图”,实现教师成长轨迹的可视化追踪与个性化反馈,并全方位动态诊改提升。近年来,团队依托ICT产业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为本地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等各类培训3000余人次/年,联合本地企业共研智慧农业水肥一体机、无线路由等多个项目,团队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100余项,有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未来,网络工程系将继续深化“校企协同、分层培育、数智赋能”机制,打造更具适应性、引领性、国际化的高水平教师团队,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