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4日
□保定日报通讯员 王欣蕾 杨 雪
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作为我国发病率居高不下且逐渐年轻化的急症,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特性。然而,大众对脑卒中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往往延误救治时机、影响预防效果。
误区一:脑卒中就是脑梗死,二者无区别。不少人将二者划等号,实则脑卒中俗称“中风”,分为脑梗死(脑血管堵塞,占70%-80%)和脑出血(脑血管破裂)两类,二者发病机制、治疗方式不同,但均起病急,需同等重视。
误区二:年轻人不会得脑卒中。如今脑卒中已非中老年人“专属”,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吸烟饮酒、高油高糖饮食,以及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等,都让年轻人发病风险上升。年轻人出现症状易忽视,需格外警惕。
误区三:脑卒中症状难识别。通过“BEFAST”口诀可快速判断:平衡差、单侧视力模糊、面部不对称、单侧手臂无力、说话含糊,出现任一症状需立即记发病时间并拨打120。“中风120”口诀更简洁:看脸对称、查双臂无力、听语言清晰,突发头痛、肢体麻木也需警惕。
误区四:脑卒中救治可拖延。“时间就是大脑”,脑梗死溶栓需在发病4.5小时内启动,取栓多在6小时内,脑出血也需尽快送医。每延误1分钟,190万个脑细胞死亡,犹豫可能导致终身残疾。
误区五:治好后不会再复发。首次脑卒中后1年复发率约10%,5年超30%,且复发后病情更重。预防复发需坚持控制基础病、保持健康生活习惯、遵医嘱服药,定期神经内科随诊。
误区六:腔隙性梗塞无需干预。腔隙性梗塞是轻型脑梗死,多由高血压、糖尿病引发,虽早期症状轻微,但反复发生会累积脑损伤,需及时控制危险因素、定期复查。
误区七:偏瘫后无法恢复。多数患者经科学康复训练可不同程度恢复,发病后6个月内是“黄金康复期”,需在康复师指导下从被动训练过渡到主动训练,坚持是关键。
误区八:“变傻”只与老年痴呆有关。脑卒中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尤其是关键认知区域受损或多次小梗死累积时。但及时治疗、康复训练和控制基础病,可显著降低风险,日常动脑、健康饮食也有帮助。
误区九:阿司匹林人人可防中风。阿司匹林仅适合脑梗病史、多重危险因素等特定人群,胃溃疡患者、过敏者、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是否服用需医生评估,切勿自行用药。
误区十:脑卒中无法预防。脑卒中多由可控危险因素累积引发,高血压是首要危险因素,此外还有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控制这些因素、改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能大幅降低发病风险。
脑卒中防治关键在“早”,破除认知误区,掌握科学知识,才能真正握住健康主动权。无论老少,都应重视脑卒中防治,筑牢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