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承载记忆的老物件、一张张定格瞬间的老照片,记载着地质人那一段段曾经奋斗过的峥嵘岁月——

“压箱底儿”的老物件勾起满满回忆

2020年11月09日

□本报记者 霍若雯 通讯员 郑蕾

“奶奶,这是什么?”

“这是我以前工作时经常会用到的测绘工具。”

“爷爷,您年轻时还真是个帅小伙呢!”

近日,一场名为“地质人记忆·物勘院历史”的老物件、老照片展在竞秀区物探社区内举行,此次展览引发了离退休老同志和社区居民的强烈共鸣,老人们纷纷带着子女、孙辈前来参观,展览时长也是一延再延。

11月4日,记者来到物探小区社区居委会和物勘院离退处共用的一间会议室。这个4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被精心布置陈列了200余件各种老票据、工作证、老式测绘仪器、纪念章等老物件和300余张老职工的工作照、生活照、结婚照等老照片,以及他们的摄影、书画作品。

记者看到在会议室最醒目位置,摆放着李惠教授荣获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奖章和“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改革开放突出贡献个人”奖章。

一套1969年生产的精密测绘仪器,被73岁的社区居民周贵云老人收藏完好,他年轻时曾从事了17年的野外勘探工作。老人在现场一边向记者介绍着老物件的来历、老照片上的同事,一边回忆着过去的工作和生活经历。

今年64岁的社区居民张国义退休前是物勘院主管技术工作的副院长,他将自己参加工作40年以来的118本笔记以及玛瑙石、铜金矿石、黄铁矿等一些矿石标本带到了展览现场。一张张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地用蓝色钢笔或碳素笔写满了各种数据和公式,他希望通过这一本本笔记,启发现在的年轻职工都能养成一套好的工作习惯。

“为丰富离退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和社区第一次花费了两周时间策划、收集和布置了此次展览,没想到效果这么棒!”物勘院离退休管理处处长李利民对记者说,老人们一听说要举办老物件展,都开始回家翻箱倒柜地寻找并送来展出,一起回忆和分享自己的奋斗故事,勾起了同时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物探小区“三供一业”改造刚刚完成不久,今后小区居民和社区将会融合联系得更加紧密。通过这次老物件展的尝试,如何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增进邻里情谊,成了竞秀区物探社区书记丁彩云这些天思考最多的事。“根据居民职业特点设计出的文化活动,为社区增添了人气和活力,同时还能传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老人们过去经历过的艰辛,也能帮助后辈们明白和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