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老马号书店

2020年12月19日

□吴蔚

我国的书业历史悠久,保定的图书出版业可推至明代的刻印志书。清同治十年(1871年),保定在莲池设官刻印书局,分刻字、印刷两部,有200余名工人,为当时直隶省规模最大的印书局,除印刷《畿辅通志》《保定府志》和县志外,承印莲池课艺、私人撰著,还承印各省分担的《四库全书》任务。

19世纪后期,西方石印、铅印、胶印技术的引进使国内拥有千年历史的雕版业印卖书业逐渐萎缩,20世纪是以石印、铅印为复制技术的纸介质图书雄踞图书市场的黄金时代。清末民初,保定建起百十家各种各类的学校,形成一座学生城,需要大批课本、书籍和文化用品。而保定书(店)业,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同业公会有11户,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有12户,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有27户。这些书店大多集中开在当时的西大街和老马号。现在来谈昔日老马号的书店。

文故

老马号经营书业的店铺一般称书局、书店、书馆,多属个人、家庭开办,也有的是一人经营。有的经营者自幼好学,年长后,先以贩书为业,后来开成了夫妻店。有的是由一个走村串巷的书贩发展起来,后来有了固定的店铺。他们在经营中注重书类齐全,兼顾档位,新书及时,待客诚信,在保定及周边创出了名气。

1913年,保定开设了商务印书馆,馆址在马号天华牌楼,主要发行教科书、各种古典、传统经典书籍,如《四库全书》以及大型杂志,同时兼营文具。马号开市前后,书店更是有多家,例如老马号同益商场北边有老赵开的旧书铺。向南再向东拐,正对路北是条南北街,路东有明道书店。

此后,老马号内书店开始增多,这些书店主营古书、新书甚至外文书,店内书籍分区陈列,其中古书上下摞列竖排在书架上,每函书垂夹一写有书名的长纸条,非常醒目。洋装书一排排戳立在书架上,画册、拓片等平放在柜台上。老马号书业经营者除需具有交流图书的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古籍鉴定、图书史、版本学乃至印刷学等方面的知识,一些店主还能整理修补古书、翻印古籍。因此可以说,最初的老马号书业经营者对保护古籍、弘扬保定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纳新

1919年五四运动后,欧美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广泛和深入。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有的老马号书商开始购销进步书刊,颇受群众特别是广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济善商场东街的文德堂书店,一排排洋装书挤满店堂,在当时很受欢迎。后来随着进步书刊需求量的增大,经理们看准卖外来书不如自己印刷出版获利更多,于是有的书店老板自己编印一些“新潮流”书刊,内容开始有了一些进步思想。

当时,中华书局在保定也设有分局,发行教科书的同时还发行一些中外畅销小说。有的图书发行大户包销中华书局、世界图书馆等出版的书籍,销售对象以学校、军队、机关、乡镇商贩为主,生意兴隆。

民国时期的老马号可以说是书店、印书局林立,一派书业繁华景象。经营包括书纸、文具,书籍由书局供应,纸张则由京津沪的大商号组织货源,以日本货为多。文具为国内及进口产品,经营品种齐全。这里成为当时老保定城内的文化专区。

昔日老马号书店的经理只抓经营方向等大事情,一般日常业务放手交给伙计办理,随时过问情况,解决问题。保定其他行业坚持保守型,店员长袍马褂,残存封建店铺的遗风,而老马号书店职工穿着相对新潮,均可西服革履,即使学徒刚出师亦然。马号书店职工、伙计的生活待遇在保定工商户中可列上等,店内供应伙食,不收饭费,伙食标准也较高。

趋俗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当局经常到书店查抄进步书籍。为避风头,马号书店老板开始经营一些适合一般市民口味的唱本、诗歌、百家姓等,主要是批发给农村的小贩。经营者有走村串巷的经验,进货抓得紧,销路很好。经营品种也日益趋向于一般书和古旧书,包括医学、剧本、连环画等。这个时期,老马号书店以销售京津畅销书为主,有的经过精心摸索开始自刻木版印制小书册,渐渐技精艺熟后改刻市场紧缺的各类书籍,因印刷精良、售价低廉,大受书贩支持,不久后扩大经营,与国内多家出版社挂钩,用邮局代收货款进书,使书店经营的书籍覆盖面更广,种类齐全,再加经营采取小批、小卖、零售等多种方式,颇受读者和乡贩欢迎。老马号当时评书、大鼓等民间曲艺异常兴盛,书场爆满,听众观众渴望一窥评书、大鼓“书扣”的“下回分解”,反响热烈。

书店老板们则投观众所好,引进了《三侠剑》《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话本曲本,用来满足评书、大鼓爱好者们“追书”的需求,销量很好。同时,老马号一些书店也开始代售京剧、评剧、西河大鼓等的留声机黑胶唱片,其中就有保定府王艳芬、蔡宝光等人的精彩演唱片段。

据记载,上世纪30年代老马号书店的名目如下:

第一楼有霖林阁,开业时间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经理王金堂,资金131元,店员2人;明道书局,开业时间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经理梁恒升,资金610元,店员3人,此外还有东光书局等。天华市场有文化书局,开业时间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

经理祁云生,资金1002元,店员1人。此外,马号内还有正大山房、司法书局、成记书局、光明书局、文注堂、博文堂、北萃文阁等。

日伪时期,老马号书店经营衰落,为求生存和解决乡村学生买书难、读书难的困局,书店老板以进货《识字课本》《写作入门》《学生尺牍》《珠算入门》《应酬大全》以及评书、笑话、谜语等图书大受欢迎,不仅行销保定各县,而且京城附近以及山西都来订货。然而经营好的书店也仅能维持生活而已。

合营

新中国成立后,保定市新华书店根据改造私营书业的政策,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与马号私营书店建立了经销关系,配合出版和行政手段进行改造,将其逐步改为代销新华书店发行的书籍,引导其走公私合营的道路。对专营图书的夫妻店以经销的方法从品种上加以照顾,多批给他们畅销书,加速资金周转,确保维持生活;对兼营的户,不降低图书营业额,使其保持原水平;将专营图书的小贩逐步改造为在国营书店领导下进行营业。

1956年,马号内书店实行了公私合营,书籍业原户由新华书店派员进行巡视检查,直接由新华书店统一加以管理。公私合营完成后,马号内书店全部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