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将”与保定

2020年12月19日

□王金生

王伯骏(右)和王伯骅(左)阔别63年后高龄重聚于香港。

我祖籍河南禹州,父亲王伯骏是河北省立医院的创建人,与他的兄弟享有“一门三将”的美誉。而父辈们的抗战生涯是从保定开始的,抗战胜利后又回到保定,可谓与保定有缘。

七七事变后,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奉命驰援北平进驻保定,是进入华北的第一支中国军队,官兵抱着必死的决心纷纷给父母妻儿写信诀别。我大伯王伯骧时任26路军30师少将参谋长,四叔王伯駧任30师中校军需主任,六叔王伯骅任26路军31师上尉警卫连长。日军不费一枪占领东北又轻易占领了北平、天津,26路军迅即向永定河推进,王伯骧、王伯駧所在的30师进守房山,王伯骅所在的31师进守明顶山,成为中日首次会战涿州保定大会战的中方主力,大战50天,迫使日军第一次付出阵亡1488人的代价才进入涿州,力挫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

之后,三位父辈经历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尤其是徐州会战,六叔王伯骅九死一生,始终据守在台儿庄大战的中心,战后升任30军31师93旅185团第二营少校营长。大伯王伯骧武汉会战调任30军27师少将参谋长,豫南会战任27师副师长,鄂西会战后调四川三台任潼蓬师管区少将司令。六叔王伯骅则继续随30军参加了常德会战,晋升中校副团长,抗战胜利后晋升师长。

在日本留学的父亲王伯骏自抗战全面爆发后即回国投身抗战,第一份抗战职位即是在日机重点轰炸下的汉阳兵工厂任上校外科主任,历任广西浔州省立医院外科主任、军政部第11重伤医院上校外科主任、抗战乐西公路第三卫生总站主任、军医署驻第一重伤医院上校甲级专科医师、第六战区巡回外科手术上校甲级专科医师。大伯王伯骧时任27师代师长,率部两天三夜700里增援鄂西会战,又调四川三台任潼蓬师管区少将司令,途经父亲王伯骏的任所附近,弟兄意外相遇,战中一别已6年未卜生死。

之后父亲王伯骏晋升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将军的少将私人医师。孙将军夫妇设家宴迎接我父母时问及王伯駧,闻知其豫南会战后已解甲还乡,孙将军赞其工作兢兢业业,连称可惜。接着,大伯王伯骧晋升兵役部督察处中将处长。日本投降,第六战区改11战区,父亲随孙连仲将军飞北平在故宫太和殿出席华北日军受降仪式,接收日特医院,创建河北省立医院并任院长,迅速组建各科室人马,向保定救济院捐款,颁布含有“赤贫民众免费”的省立医院收费办法。大伯王伯骧由兵役部调11战区也来到北平,历任河北省善后救济总署主任、河北省征募委员会主任、沧州专员兼津沧绥靖区中将司令,继又受国防部委派驻保定绥靖公署。

我的父辈弟兄当年驰援北平抗战,从保定开始,行经冀、晋、苏、川、渝、康、豫、鄂、皖、湘,至抗战胜利又回到保定。祖父王度彰晚清于保定莲池书院求学,又曾在保定高师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教授文史。我的明朝先祖王述古和王则古中进士后一位曾任保定府知府,一位曾任雄县知县,祖上与保定堪称渊源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