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8日
□王雪薇
挂着年代标签的食物中,有些是用来忆苦的,比如红薯干、杂粮粥、窝窝头,而有的除了可以缅怀逝去的岁月,还能安抚舌尖上的味蕾,比如香到掉魂的油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家清汤寡水的饭桌上,油渣绝对是个稀罕物,只有重大节日或者家里有了什么高兴事才可以打一顿牙祭,一饱口福。
从市场买来一块猪板油,学着当年父亲的样子炼油渣。父亲是南方人,好摆弄吃食。猪板油切成方格本一样规整的四方块,和两三瓣八角一起放入铁锅,用小火煸,眼见油水从白玉般细腻的膏体中一点点溢出,先是干锅被滋润,渐渐水涨船高,油块漂起来,咕嘟出无数晶莹的气泡。锅铲不停地搅动,油粒越来越小,从乳白、淡黄直至浅褐色,此时,香气弥漫整个厨房,是沁人心脾的暖香。
父亲做这些的时候,只许我站在门边看,怕被飞油溅着。熬至七八分火候,父亲果断关火,待三四分钟后热油温度降下来,油渣外酥里嫩,恰到好处。
炼出的油俗称大油,倒进拴了绳子的黑瓦罐,冷却封口,放在橱柜顶层,能吃一两个月,炒菜、煮面挖上一块,便是见了荤腥。就是现在,我在炖鱼、烧茄子的时候还是习惯加一筷子猪油,发面的时候也放,蒸出的馒头不仅奶白,还有一种独特的甜腻,越嚼越香。
油渣撒上盐便成了诱饵,专钓小孩子肚里的馋虫,无论大人藏到哪里都能找到。记得有一天,隔壁的大楞、二楞给他小舅拎到院子里好一顿臭揍,原由就是偷吃了炖菜用的半碗油渣,害得全家人只能围着一盘清水煮白菜下饭。
接下来该母亲大显身手了。作为东北人,她擅长做面食,加上油渣可变换出种种花样:白菜油渣饺子、脂油饼、白萝卜油渣玉米团子、油渣炒剩饭等等。母亲最拿手的是酸菜油渣包子。门后大缸里捞出半颗渍得溜光水滑的酸菜,洗净切丝剁碎,包在屉布中拧干水分倒入大盆,然后加入剁碎的油渣、粉条以及葱花、姜末、盐、酱油、香油、甜面酱,顺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半小时后,胖胖的油渣包子就出锅了,一口咬上去,酸菜浸着肉香,油渣透着酸爽,虽然透着特定年代的寒酸,却是千金难买的人间美味。
脂肪肝啤酒肚盛行的今天,人们争先恐后追求健康饮食,对含有脂肪和胆固醇的猪油避之不及。北京一位有名的中医认为,这是冤假错案!他说还是要返璞归真,中国“胃”以五谷为养,猪油与我们的饮食结构非常匹配,代谢快,不在体内留下污泥浊水,符合传统养生之道,只要不过量,有益无害。
闺蜜小群里有人发出召唤,在某街扫描到怀旧风“藕渣饺子”。走起!忽然来了灵感,吃馅干嘛老是萝卜白菜,穿衣出门,去买莲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