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手法多达6大类300多种

2021年02月02日

本报讯(记者赵玥)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犯罪随之迭代升级,网络诈骗、网络金融犯罪等危害社会稳定、人民财产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近日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规定》和检察机关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典型案例显示,当前网络诈骗手法多达6大类300多种,且在不断更新。其中,疫情期间办理诈骗案超30%属于网络犯罪。

“从我自身和周围朋友的经历来看,日常碰到最多的是购物平台刷单兼职诈骗。”市民陈女士说,受疫情影响,一些人暂时无法外出工作,居家想挣钱的人容易让骗子钻空子,刷单骗局应运而生。“网上兼职只要找你要个人银行卡信息或让你扫二维码,一定要警惕。”

从近年来检察机关办案情况看,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上升迅猛,特别是疫情期间检察机关办理的诈骗犯罪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利用网络实施的。在所有网络犯罪中,网络诈骗、网络赌博(包括开设赌场罪和赌博罪)高位运行,成为当前主要网络犯罪。

“断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检察机关依法打击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的人员,重点打击专门从事非法收购、贩卖“两卡”的人员及与之内外勾结的其他人员,共起诉8000余人;会同公安机关,深挖诈骗犯罪线索,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2.3万余人。

除了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增长,网络犯罪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据分析,网络黑灰产的发展,打通了电信、网络、支付结算、社交软件等不同业态之间的壁垒,犯罪的危害性更大。其中,黑灰产上游为犯罪集团提供技术工具、收集个人信息;中游实施诈骗或开设赌场等犯罪;下游利用支付通道“洗白”资金,构建起完整的黑灰产“生态圈”。

目前,网络犯罪主体正在向低龄、低学历、低收入“三低”人群发展,甚至一些在校学生、社会务工人员也参与其中。最高检指出,要更加重视犯罪预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大以案释法的力度,注重从办案中梳理最新的犯罪手段和风险点,揭示犯罪的行为本质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