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2日
□路焕银
根据上级要求,杜振忠积极落实“师带徒”的国家传承计划,2019年7月5日,在诸多嘉宾见证下,在保定艺术学校期末展演上喜收蔡佳衡、韩佳硕两位弟子,旨在让老调艺术继续发光发热。
在杜振忠的悉心指导下,蔡佳衡把《潘杨讼》中的宋王一角演唱得很是到位。2019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省戏曲职业学院。
在杜振忠的鼎力栽培下,如今的韩佳硕能唱能打,扮相英俊,嗓音甜润,把《盘夫》中的小生唱段演唱得细腻感人,现仍在保定艺校学习。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清代郑燮的《新竹》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惟愿杜振忠这两位徒弟如诗中所说的那样——凭老的枝干扶持,长出更高的新竹子。
2019年7月25日,杜振忠组织参与了“国之瑰宝,振兴老调”首届老调传承艺术节白洋淀站活动,和毛素欣、韩文梅、石艳梅等其他保定老调名家一起给戏迷讲课,与戏迷互动。
杜振忠首先讲述了老调的起源和历史——保定老调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保定老调脱胎于元、明两朝,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这两个行当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1884年左右,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1918年左右,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老调艺术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声腔上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保定一带成立了高阳、定县、阜平等专业老调剧团。《潘杨讼》《忠烈千秋》拍摄成电影并在全国发行放映后,崔澄田、辛秋花、王贯英等老调艺术家脱颖而出。后来,保定老调又创作出《日月经天》《拒马令》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多次在省内外演出并获奖,成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同时,保定老调的影响扩展到了全国。保定老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保定老调多次到北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有关专家和首都人民的好评。邓小平曾赞誉“保定有宝,老调不老”。2008年,保定老调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讲完老调发展史,杜振忠又结合自己的文武小生行当,现场教唱了《红衣仙子》选段“在家中奉了严亲命”。
杜振忠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文武小生,从艺几十年来演出过50多个剧目,主要有:《忠烈千秋》(饰宋王)、《潘杨讼》(饰宋王)、《梁红玉》(饰韩世忠)、《拒马令》(饰康熙)、《红衣仙子》(饰时廷芳)、《爹是爹来娘是娘》(饰老好子)、《周仁献嫂》(饰周仁)、《钟离春》(饰齐王)、《宋江嫁妹》(饰王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