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打六九头

2021年02月02日

□史新会

俗语“春打六九头”,是说“六九”第一天正好立春。立春俗称打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春和民间鞭打春牛的风俗有关,唐宋时期便有打春牛的活动。春牛是桑木骨架,泥塑的,土是冬至后取的泥土。春牛高4尺,长8尺,抽打春牛的鞭子是红绿色的彩鞭。

“打春牛”最早是在皇宫。清代《京都风俗志》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之物。后来,这一习俗流传到民间,代代相传。打碎春牛意在催耕,人们轻轻拍打,像唤醒贪睡的孩子,彩鞭挥舞,透着喜庆,更透着亲昵。

我过去从未听说过“打春牛”。近日,清苑同村一位70多岁的大姐说他爹曾经讲过,小时候村里也打春牛,说不清是泥塑还是纸糊,后来失传了。她还说:“我们这里打春牛打的是隋炀帝杨广那个昏君暴君。人们痛恨他,说他是牛下转,每年立春就牵出来痛打一顿,以解心中的怨气。”这种说法虽然牵强,但《隋唐演义》中的确有一节:程咬金下地穴得来一顶牛头帽,专治杨广的头疼病。杨广戴上它,远看就像是一头牛。西河大鼓小段《隋炀帝下扬州》也有类似的唱法“……每年有一个春打六九头。为什么年年都把春来打?为什么年年打春牛?一年不打必遭荒旱,两年不打准是颗粒也不收。三年要是不把春来打,怕的是杨广再来出头。”真佩服先人们的智慧和想象,能把自己的爱恨情仇与身边的万事万物相连。

在清苑老家,每到打春这一天,家家的门户甚至猪圈鸡窝上都贴上红纸剪成的小葫芦。孩子们依照男左女右的规矩,肩头也缀着一个红布剪的小葫芦。门窗上的红葫芦不能揭,要任其自己脱落,衣服上的红葫芦也一样不能拽下来,它只缝缀一两针,还不打死结,两三天孩子们就把它跑掉了。我同事马九江老师家在南辛店,他回忆说他们村大门上挂红布,左右两扇都挂。而上炕坐月子挂红布只挂一条,且按进门方位说,男左女右挂在一侧。

打春是有时刻的,那一刻到来前村庄便沸腾起来,鞭炮齐鸣,大人孩子们走出屋子,来到院里,涌向街头,奔向田野,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在村庄上空飘荡。连病卧在床的老人也要在儿孙的搀扶下出溜下炕,在屋里走上两圈。“打春不能打在炕上”,这是多少辈传下来的规矩。如果打春赶在三更半夜,孩子们实在熬不住倒头睡去,大人们就把缀着红葫芦的衣服盖在他身上。乡亲们用简单而淳朴的方式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老辈的规矩多。农历年因为闰月,天数不定,一年之中可能有一次立春,也可能两次,还可能没有。两次立春的年份叫作“双春年”,民间认为最适宜结婚;没有立春的“无春年”,称作“寡妇年”,不宜结婚。这种说法有无依据姑且不论,可能和人们凡事讲求全科圆满有关。后来人们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法:订了婚的闺女到未婚夫家去打春,即便来年是“无春年”,结婚再无妨碍。打春的那一时刻甚至那一天,出聘的闺女不能呆在娘家,村里讲究“打春打在娘家,穷娘家。”婆家离着远实在走不了的也要躲到本村外姓人家,避免见到本姓家人。

原先在打春这天,村里还有人预测来年每个月份雨水的丰欠。具体方法是:找一节秫秸(高粱秸),劈开,把12粒同一种种子等距离摁进秫秸松软的芯里,再把另一半秫秸扣好拴紧,赘上秤砣,沉到水瓮中去。第二天取出来,在神龛供奉三天,打开看种子的膨胀发芽程度。12粒种子对应12个月份,哪粒种子发得更大甚至出芽了,它对应的月份雨水就大,干瘪没发芽的雨水就小,甚至无雨。还有人用类似的方法预测来年各种农作物的收成,只是摁进不同的种子。

马老师说,过去他们村里有个老人,打春前把一节竹筒埋在地里,敞着口,里面放一些细细的鹅毛。等到打春的时刻,他就带着一群孩子去看,鹅毛竟从竹筒里飘出来飞上了天。那时觉得特别神奇!马老师说:“现在想来其中也有一定的道理。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来了,地也先知呀。地气上升,鹅毛自然就飞起来了。”

我想,飞起来的何止是鹅毛,还有人心——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人们有了新的期盼,生活也就有了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