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9日
□周永战
旧时农村,一过腊八基本就开启了过年模式。正是农闲时候,人们一边偎冬,一边准备过年的物品。最忙的是家家户户的女人们,做新衣新鞋是必须的,穿块盖帘过年摆饺子,也是必不可少的。
盖帘,我们那里也叫篦帘,一般都是用莛秆(高粱秆)穿成的。那时的白洋淀边,高粱是大面积种植的植物,穿盖帘的原料有的是。一般来说,每年秋天收高粱时,人们就会把不粗不细、匀实光溜的莛秆拣出来保存好,就等腊月里穿过年的盖帘用了。
穿盖帘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先得挑两根莛秆固定成十字形,交叉点就盖帘的中心,两边莛秆的长度要相等,然后用4根针4根线,一根莛秆一根莛秆地挨着固定好的两根莛秆按两个方向往外穿。穿好雏形后,用一根短莛秆作为盖帘的半径,一头固定在中心,沿一个方向旋转,边旋转边用切刀把多余的(长出来的)莛秆切掉。切完后,一块圆圆的新盖帘就做成了(也可以边穿边切边儿)。穿盖帘得用大针粗线,把针直接扎进皮子硬邦邦的莛秆里得费点力气。用顶针死乞白赖往里顶,针的一大截好不容易在莛秆的另一面露出来,用手直接拔,手滑滑溜溜的,根本拔不出来,得垫上布使劲拔,这一针才总算完成了。
精心挑选的原料,自己穿的盖帘,干干净净、利利落落、漂漂亮亮,年三十晚上包的起五更的饺子匀匀实实地摆在上头,看着都舒心。
大人们穿盖帘时我们这些小孩子搭不上手,但在旁边看着,最后兴许能得到一个小玩具。为了哄孩子们高兴,大人们往往会把切下来的莛秆头剪切整齐,用一根线一个一个穿起来,然后把一头系在一根小棍上,一抖落哗啦哗啦地响,很像挑着一挂鞭炮在燃放,我们那时就管这小玩具叫“小哗啦儿”。虽然这用下脚料自制的小玩具非常简单,但我们那时也非常容易满足,这小玩意就够我们高高兴兴玩好几天的。不过玩“小哗啦儿”倒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它时时刺激着我们对鞭炮的欲望、对年的欲望,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坐在玩具车上嘟嘟着嘴学开汽车一样,过干瘾而已。那种简单的快乐是现在的孩子们体会不到的,那种简单到粗陋的玩具是会让现在的孩子们笑喷了的。时代不同了,情趣不一样。
一个简单的用具,一个简单的玩具,都透着制作者的心血和汗水,透着对家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