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拾梦

2021年11月25日

□闫振声

刚入冬就不让人们到食堂吃饭了,让打回家吃,每天顿顿是稀粥。我家打饭用的是一个陶瓷大罐子,上面对称有4个耳子,拴上绳拎着。有一次打来的是玉米面胡萝卜粥,粥很稀,大人们说“稀得能照见人”,里面萝卜很细很小,没几个。但是很好喝,全家人肚子没饱就喝光了。有那么几天顿顿喝浆,浆是连里用山药做淀粉澄出来的,深灰色,又酸又涩,喝了胃里嗞嗞叫,往上返酸水。

第二年开春,人们生活更加困难了,连里发明了一种“高级点心”,是用山药蔓面做的,说是既节约粮食又好吃,而且营养很高。县里为了推广,组织了很多人到我村参观学习。那年月,检查十分频繁,尤其是我们村,几乎三天两头有检查,连里的、村里的、公社的、区的、县的。有一年还有山西省的来检查指导,村人们也弄不清是哪级的,叫什么名字,后来成了习惯,只要有外村人成帮成队到村里来,一律称为检查团。

检查团来的那天中午,人们吃的都是“高级点心”。那点心,形状确实和点心一样,但是颜色灰不溜秋的,松散得像马粪渣,拿不起来,需要两手小心翼翼地捧着吃,放进嘴里一点香味也没有,下咽时挂嗓子眼儿,吃了便秘。吃饭时,二姐小声对母亲说:“检查团的人每人发了两块,他们吃了都说好吃。敢自好吃,他们吃的都是白面里掺了点棒子面,一点山药蔓面也没有,还着了好些白糖……”

当时人们新的发明创造很多,当然具有科学性、有利于生产劳动和人民生活的还是占多数,但也有一些是违背科学的、愚蠢的、自欺欺人的。除了我们村的“土化肥”“高级点心”,我还听三姐说过她们厂发明的“人造肉”和“增量馍”。

三姐所在的工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保定市西郊建设的“八大厂”之一,隶属中央管辖。厂里有5000多人,大跃进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工人们同全国人民一样吃不饱饭。农村比城市好些,有广阔的田野给人们提供可入口的东西,城里人每天只能吃供应的三两粮食,虽然有工资,但很少,物价又高,真是杯水车薪。饿了总不能啃机器、楼房、马路吧?所以三姐每个星期日都要回家一趟。

那年她16岁,从家到工厂60多里,经常是头一天上夜班,下了班就往家走,到家天就亮了,在家呆一天,吃了晚饭再去上夜班,每次回去都要带一挎包胡萝卜。她们宿舍有8个人,大家饿得受不了了,就用小刀把胡萝卜切成薄片,用脸盆在煤火炉子上煮,倒上点酱油,熟了连汤带片喝。每次都计划着吃,星期日该回家了,一挎包也就吃完了。

三姐她们厂用增量法制作馍,方法很简单:用玉米面熬成很稀很稀的粥,粥里再放些玉米面搅拌均匀,摊在笼屉上蒸熟,用刀剌成一块一块着吃。粮食倒是节约了,但肚子没糊弄住。

“人造肉”更简单可笑。把水萝卜熬了汤,就说是人造肉,还说一个萝卜熬的汤相当于10斤猪肉的营养。炒菜时把汤倒进去,一份比平常的贵一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