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4日
□丁静
北京某三甲医院“天价殡葬费”事件这几天在网上很火,细观,的确令人咂舌。
邓先生爱人的遗体火化前暂时存放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太平间,两天多总共花费38000多元,其收费项目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供饭服务”600元、沐浴SPA服务5990元……
家属不满,提出异议,“他有一个600块钱吃饭钱,但是我不知道600块钱给死人吃的是什么。”
殡葬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近些年来,一些个性化的殡葬服务项目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但价格虚高、收费不规范等问题也不绝于耳。
国家相关政策早已明确,“不得违反公平自愿原则”“引导群众理性消费和明白消费”等,但现实中“天价墓地”“天价寿衣”“天价殡葬费”等问题却总是难以根治。
究其原因,还是监管乏力。一些地方殡葬行业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职权交叉、权责不明让这一行业成了监管的短板。还有一些地方“办法”跟着“舆情”跑,日常管理和约束机制没有跟上,到头来还是“筛子装水到处漏”。
怎么办?
一方面要有“安民告示”。建好收费标准和价格的公示体系,无论是基本服务项目还是“个性化”服务项目,都明明白白告知消费者。相关公示信息要通过网络等载体加大宣传和展示,以便群众监督。
另一方面要加大打击力度。价格执法要落到实处,坚决打击不实行明码标价、有违“公平、自愿”原则的殡葬消费。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殡葬服务也包含着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同时又有市场化的需要,因此不能成为监管的盲区。消费者遇到糟心事也不要吃哑巴亏,有人举报有人查处,才能让殡葬行业变得越来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