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4日
老人不安则家庭不安,家庭不安则社会不安。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假借养老之名设置陷阱、诱导消费、实施诈骗,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影响老年人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全国部署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公布了集中宣判的5起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件,涉案金额近20亿元,被骗老年人1500余名。19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12年6个月至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被处没收财产或罚金。
投资“养老项目”、提供“养老服务”、销售“养老产品”……这些案件中的一些诈骗手法,颇具代表性,值得引起公众警惕。
投资“养老项目”、提供“养老服务”、销售“养老产品”
4月份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以来,全国各地宣判了一大批涉及养老诈骗案件,还有的正在侦办之中。不法分子利用老年群体关注“身后事”的心理,销售“地宫穴位”等涉老项目的朱国华等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据办案法官介绍,2014年3月至2018年7月,朱国华等人注册多家公司,将被政府叫停的不合规“地宫穴位”等项目虚构夸大,以年化收益率7%至12.5%为诱惑,承诺还本付息进行销售。
“公司的人邀请我去酒店参加年会,吃饭时让我帮忙完成业绩,我就刷POS机购买了5万元理财产品。”一名被骗老人说,“后来公司出事,就不能兑付了。”
“我连卖房子的钱都被骗了。”一名被骗老人说,“对方不停地找我做工作,送礼品、请吃饭、参观公司,就签了合同。合同上承诺返本付息,结果到现在还有525万元没有兑付。”
法院审理查明,朱国华等人非法集资达18.7亿余元,至案发尚有9.1亿余元未能返还。主犯朱国华被判处无期徒刑。
一些不法分子以养老服务为幌子诱骗老年人。提供“养老床位”吸引投资的“爱福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据介绍,“爱福家”业务员以“5元办个会员卡,就免费吃喝玩乐”“投入40万元保证金,集团下的四个基地免费住”“保证金每月有高额回报,以后子女还能继承”等“话术”诱导老年人。
“爱福家”入会门槛极低,起初并不需要购买产品,很多老年人以为交5元入会费就有地方打牌聊天喝茶解闷,都欣然前往。在日常接触中,业务员抓住空巢老人的孤独心理,送鸡蛋、水果,开展感情攻势。逐渐熟悉之后,推销“养老产品”,承诺每年13.5%的高额利息,最后骗钱跑路。
一些不法分子摸准一些老年人有医疗保健需求且判断力较差的特点,对老年人销售假冒伪劣养老产品。销售假冒养老产品“301参茸倍力胶囊”的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一名被骗老人说,他有一天收到一个评书机,里面循环播放着“301参茸倍力胶囊”的广告,正好可以治他老伴的病,便打电话咨询。对方自称是北京某医院的教授,说只要吃了这种产品就可以治好病。“一开始购买了一个疗程,没有效果;对方说要吃一年才有效果,就继续买,一共被骗去一万多元。”
法院审理查明,在这个案子中,400余名老人被骗。
花式包装、嘘寒问暖、小恩小惠
养老诈骗案有一些共同特点,犯罪套路明显。
——“花式包装”假扮“高大上”
在这类案件中,公司往往邀请客户参加酒会,在酒会上发放宣传册,介绍产品内容及投资收益。高端的场所、精美的宣传册、热情的服务、“专业”的投资讲解让老年人“眼见为实”,对投资公司的“雄厚实力”、理财产品的“稳赚不赔”深信不疑。很多老年人纷纷在酒会上签下“客户意向书”并现场刷卡付款。
——嘘寒问暖打感情牌
“现在空巢老人多,儿女不在身边。很多诈骗分子放下身段,先是叫叔叔阿姨,后面就叫老爸老妈,扮演大孝子,赢得老人信任。”办案法官介绍说,“爱福家”在“跑路”前夕,推出为期三个月的短期项目,布局三四年之久培植起的信任使得老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坚信该项目时间短、收益快、回报高,纷纷大额投入,最后人去楼空、血本无归。
——夸大宣传声称“包治百病”
人到晚年,身体很容易出现一些健康问题。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病急乱投医”的心理,推销可以“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在胶囊里灌淀粉,就敢说可以治各种病。一位办案法官坦言:“相当于拿馒头当药卖,吃不死,也治不好,但就有人信,结果钱被骗了,病也给耽误了。”
——小恩小惠“钓鱼”上钩
“一些老年人贪图小便宜,容易上当。”办案人员举例说,不法分子组织业务员在老年群体聚集的菜市场、公园等地发放传单,内容为“花费几十元即可享某地一日游并赠送鸡蛋”,引诱老年人参加活动,然后再授课“洗脑”,圈钱收网。一名被骗老人说,商家装得很“仁义”,不时赠送饮水机、平底锅等物品,结果上当受骗。
帮老人守住“养老钱”
司法机关正对养老诈骗犯罪开展重点打击,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形成震慑声势,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办案人员介绍说,有些涉老事件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但又切实损害了部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关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介入处理不可缺少,关键是老年人自身一定要谨慎投资,守牢手中的“养老钱”,不要轻信高回报的投资,以免上了犯罪分子的圈套。
为防止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办案人员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及其家人:
一、打好防骗防诈预防针。家人子女平时要多关注了解老人思想动态和消费情况,有意识地将媒体上、电视上看到的诈骗案例告诉老人,让他们对常见的保健品诈骗手段有所了解,有所防范。
二、家人多关心照顾老人。很多骗子利用子女对老人关心不够,大打亲情牌。老人因为孤独,容易被骗子的甜言蜜语哄得心甘情愿把钱掏出去。子女应常回家陪陪老人,关心老人的生活问题和情感需要,多打电话陪他们聊聊天。
三、妥善保管、合理支出钱财。老人家中不要存放大量现金,银行卡号和密码不要告诉外人,在大额消费或支出时最好和亲人子女沟通联系,以便家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防止落入陷阱。
四、不要听信“医托”忽悠。老年人年纪大了,身体出现毛病在所难免,但千万不要听信一些陌生人的话,比如某某神医专治疑难症,某某神药包治百病。一定要相信科学,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告知子女,去正规医院检查。子女也应多关心老人健康,定期带老人检查身体。
五、对待保健品宣传要谨慎。慎重看待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
(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