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著墨无声”的境界

——读《肖复兴散文》

2023年05月11日

□杨方

五一假期闲逛图书大厦,拿起这本《肖复兴散文》,我本来是打算蹭读的,可是翻开一读竟然不愿再放回书架。读完《温暖的劈柴》《阳光的三种用法》《表叔和阿婆》前面这三篇就可窥全豹,这是一本值得慢品细酌一读再读的散文集,当即决定买下。

在《温暖的劈柴》中,肖复兴回忆自己的“不懂事”。那一年父亲病故,他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已近30岁的他没意识到母亲老了,总想着往外跑,常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有一次,他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玩了一个多星期,那天晚上回来后才知道母亲病了,蜷缩在被子里不能动。正是冬天,屋里冷飕飕的,炉子也灭了,家里连生火的劈柴都没有了,幸亏邻居赵大爷帮着生着了火。文章结尾,赵大爷从他家里抱来劈柴交给肖复兴的同时还送给他一句话,“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肖复兴心里很惭愧,感到怀里的劈柴很沉,很暖。30多年过去了,赵大爷的这句话他依然记得。

《阳光的三种用法》写得很有趣。阳光用来晒被褥、晒热水,都是母亲们的智慧和爱心。还有一种用法是用放大镜烧蚂蚁,纯属孩子们发费。母亲把晒好的被子抱回屋,紧着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晚上睡觉时被子里就是暖乎乎的了。母亲说,我这是把老阳儿叠起来了。街坊毕大妈家有一口大水缸,每天接满一缸水,晒得温乎乎的,解决了孩子们的洗澡问题。母亲说:“看人家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

“把老阳儿叠起来了”“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叠”与“煮”二字,让太阳成了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一种物件,这些家常话听着不仅感觉亲切,也让读者体会到作家语言的艺术魅力。

《表叔和阿婆》这篇很感人。街坊表叔因为有瘫痪在床的母亲(阿婆)拖累,始终找不上媳妇。后来阿婆没了,年过50岁的表叔终于有个女人看上他了,他却拒绝了,众人不得其解,直到表叔突然去世,大家才明白,表叔那时已知自己身患癌症,他是不想拖累别人。表叔不仅孝顺,还善良。读到最后读者能不感动?

《肖复兴散文》分为“平凡而伟大”“我的父亲母亲”“恋食记”“明信片与远方”四辑,所收录的52篇散文中,类似这样温暖感人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花边饺子》《鲫鱼汤》《白菊花 黄菊花》等,无论是写亲情还是友情,无论是写恋食还是写远方,都是用真诚而柔软的文字记录着人性的善良美好。那些值得用一生铭记的人性美犹如拂面的春风,足以抵御尘世的炎凉和冷漠。肖复兴在这本散文集的序言中说:“能写好散文的人,一定都是善良的人。”我觉得肖复兴一定是善良的人。

作家用素朴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最后往往把司空见惯的庸常琐事点石成金,化茧成蝶,让读者出乎意料,有时是感动,有时是惊喜,这正是令读者手不释卷的关键。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有一句话,“著墨无声,墨沉烟起。”这是散文写作的一种境界,或说是最高境界。读完《肖复兴散文》,似乎已然感受到了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