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9日
□全媒体小记者 聂伊雯(同济中学 136班 指导教师 易珊)
那是重庆极为炎热的一天,地面灼烧着脚底,两颊的汗水淌到背心上,黏腻感传遍了全身,我开始加快脚步,搜寻雪糕的“身影”。
偶然间看到一个小卖部,小卖部“老板”很是悠闲。他脚穿人字拖,下身黑色短裤,上身灰色短袖,脸上盖着一叠报纸,四脚朝天地躺在小卖部门口的躺椅上,椅子后面的老电扇哗哗地响。我正在犹豫要不要进去时,那“老板”像是察觉到了我的存在,“哗”地一下扯下盖在脸上的报纸,闯入我眼中的,竟然是一张少年人的脸。
“想要买点什么?”他一边从躺椅上跳起,一边转身往店里走。他仿佛又洞察到我目光落在冰柜上,又迅速拉开冰柜的盖子。“右边的两块,左边的三块,你可以拿左边的。”还没等我伸手拿冰糕,他就介绍起来。
“那个……你可以说普通话吗?”
“三元一个。”少年人一下子红了脸,低着头缓慢地说。
“哪个在重庆还讲普通话嘛,你哪里来的呀?”他又一下子抬起头,笑着对我说。
“对,我是外地人。”我敷衍地回答,那个问题我听了太多次。
“那我给你打个折噻,代表重庆欢迎你。”少年笑着说。他迅速走进店里,从钱匣子里杂乱的零钱中捡出一个五毛钱的硬币,递给了我。
第二天清晨,走进新学校的新班级,我又一次看到了那个少年。少年眼睛一亮,冲我招了招手,伴随着脸上的灼烧感,我站在讲台旁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
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我无法确定能在一个城市待多久,在一个学校待多久,只能以沉默去“反抗”转学。似乎每到一个新的环境都会被“拒之门外”,没有人愿意和我交朋友,我也逃避与他们共处,彼此互为过客。那个少年的出现,似乎冲击了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打破了原有的沉默。
我时常感叹他的真诚和勇敢。他曾和我说过,“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哪里的树最高,哪条路最长,哪里的火锅最好吃,我记得比数学公式还清楚。”这样的真诚和勇敢感染了我,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暖意,把我从寂静的山岭拉向闹市,享受着生命的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