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情感与自然的交响曲

——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2023年10月12日

□赵家玄

迟子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描写了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展示了鄂温克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性格和风情。

2002年,38岁的迟子建遭遇人生重创,结婚仅4年的丈夫因车祸不幸去世。她在微博上发了短短的7个字:“我最爱的人走了。”为了躲避悲痛,迟子建孤身一人隐居在大兴安岭深处。在与世隔绝的山林间,她邂逅了鄂温克人,见证了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的生活。这段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她渐渐走出了悲伤,将痛苦和追忆化成深厚的感情注入笔端,将一段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一处大兴安岭地带的地理空间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将纯真的人性和壮美的大自然刻画成为永恒。

迟子建以温情的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理想精神的彰扬。她的文字既有冰雪的清冷又有火焰的热烈,在她的笔下,生活不再是简单的黑与白,而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额尔古纳河右岸》则是这幅画卷中最为夺目的一笔,也是迟子建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情告白,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额尔古纳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人们。

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沉浸在蓝莓原浆的浓郁和纯粹里。山间清凉的风、迷朦的雾、绚丽的夕阳和鄂温克人悠扬的歌声将我带入了一个宽广、深沉的历史长河。如同画中的风景,让人置身其中真切感受那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他们的信仰与民俗、他们的善良与勇敢、他们对待万物的包容与悲悯都令我为之动容。整本书由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四部分构成,也是一个人的四段人生经历。文字优美又饱含深情,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执着都令我深受感染。更为打动人心的是作者对于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深情描写,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经历、情感和选择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迟子建是从冰天雪地中走出来,出入烟火人间的作家。她的文字就像她的人一样,清新脱俗又不脱离现实世俗。她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线条感人至深。读她的作品,我不仅对额尔古纳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充满了敬意。他们坚韧、真实,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迟子建成功地将一个地方的故事提升到了一个时代的纪实,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伟大。

正如迟子建所说:“文学是晦暗时刻的闪电,有一股穿透阴霾的力量。”迟子建的文字唯美脱俗,却不乏直面现实的犀利,透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洞悉,却不乏复归质朴的童趣。阅读她的小说,就像听一曲叩人心扉的命运交响曲,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激昂震撼。

这是一本打开就让人停不下来的书,它让我们从生活的苟且和琐碎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守着这团火,无论遇到狂风、大雪、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未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一个人要有一颗怎样坚韧强大的心,才能历经那么多的起落悲欢、生死离别而不倒?读完这本书,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