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3日
□顾俊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从小就喜欢贺知章这首构思巧妙的诗作《咏柳》。记得当年第一次接触这首诗是语文老师出的一则灯谜谜面,谜底是打一植物。老师念完这首诗时,为了提示同学们尽快答出谜底,就不住地往窗户外面看,同学们的眼光也跟着往窗外看。窗外的院子里有几棵柳树,细长的柳条正吐着浓绿的柳芽。结合谜面所述,同学们很快就猜出是柳树。我当时就想,这个贺知章真是了不起,诗的题目虽叫咏柳,但诗中却没有出现一个“柳”字。都说此处无声胜有声,这首诗可谓此处无字胜有字。
通过猜谜我们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印象,老师的做法与贺知章的写法可谓异曲同工,都占尽一个“巧”字。不过对于我而言,喜欢这首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或者说我真正喜欢这首诗是因为一项手工艺:柳编。
贺知章诗中的二月指的是农历的二月,这个时节,柳树已经发了芽,长出了窄窄的叶子。此时的柳条最绵软,韧性也最好,最适合搞柳编。忙完家务后,村里的大娘大婶们就腰里掖着一把镰刀,攀到柳树上大把大把地割下柳条,回到家里把绿皮勒掉后露出白光光的嫩柳条,再趁着湿乎劲翻动巧手,不消片刻就编织成小篮、小筐或小篓等家什,放到房顶上晾晒几天,晒干后就可以放馒头饼子之类的食物了。
家乡的手工编织大致分两种:柳编和荆编,也叫细编和粗编。柳编是细编,编出来的家什小巧玲珑,主要放置熟食之类。荆编是指荆条编织的家什,个头大,线条粗,主要存放白菜、萝卜、红薯、玉米等物品。
一般说来,细编多出自妇女之手,荆编多出自男人之手,然而我这个男子汉却不喜欢荆编而喜欢柳编。村里有个80多岁的老奶奶是柳编高手,编出的家什多种多样,细致精美,堪称工艺品,拿到集市上出售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我想跟她学手艺,老奶奶说她的柳编手艺自古以来传女不传男,如果我非得要学,得答应她一个条件。我问什么条件?她说我叫三声“小妮子”,我要敢答应她就教我。这有何难?别说三声就是30声我也敢答应。老奶奶叫了三声“小妮子”,我答应了6声,把个老奶奶笑得眼泪止不住地流。我跟着她学了两年,手艺虽然不及她十分之一,但也算不错了。乡亲们常常这样夸我:这些东西是“妮子”编的。
二月的春风剪裁出细细的柳叶时,我也在腰里掖了一把镰刀攀上高高的柳树,把那些柔韧的柳条割下一大捆来。我从小喜欢爬树,能爬到柳树的最高端。最高端的柳条日照充足,质量最好,编出的家什质量也最好,除自家使用外还拿到集市上能换来一年的学杂费。
到城市工作后,我再也没有摸过柳编,但每当春风拂面的时候,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站到小区的柳树下,情不自禁地抚摸着那一根根柔软的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