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道署的百年变迁

古城印记

2024年07月18日

修缮前的清河道署正门及东门。

清河道署鸟瞰图。

幕僚院正房。

幕僚院前门及前院。

□李娇

清河道署位于保定市兴华路283号,是目前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水利管理机构衙署和道台衙门,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依托现存古建筑群建设的保定水利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现存清河道署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南北长75米,东西宽62米,占地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衙署严格按照清朝规制修建,坐北朝南,以轴线对称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内宅等院落,全部集中在中轴线上,辅助建筑如花厅、幕僚院等则分列东西两路。

清河道署原是清河道员办公和生活的场所,是清代的地方政府行政机构。衙署从清代历经近200年的风雨沧桑,能够保留至今实属不易,1912年成为军阀王占元公馆,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暂编第28军军部。新中国成立后,衙署使用性质又经历了多次变更,其间,河北省军区门诊部曾入驻道署东路的幕僚院。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军区驻地在保定,恒祥南大街和兴华路交叉口的体育场社区四一七大院是省军区司令部,兴华路上紧邻司令部路北的淮军公所是政治部,路南的居民区是后勤部,清河道署东路的幕僚院及前院为军区门诊部,中路和西路是河北省档案馆。1958年4月,河北省政府由保定迁往天津,同年8月,河北省军区机关迁驻天津。原河北省军区后勤部部长贺林松的儿子贺正平回忆,父亲时任河北省军区后勤部部长,母亲也是一名军人,就在军区门诊部工作。省军区迁走后,军区门诊部从清河道署迁走,贺家便搬进清河道署内的幕僚院。

幕僚院是清河道署的幕僚办公之地,原院落坐北朝南,一正两厢式布局,幕僚院和前院均有角门和中路相通,作为部队大院时的布局有很大的变化。当时,衙署的中路和西路成为了河北省档案馆,为了互不干扰,把东路通往中路的门均用砖封死,两院互不相通,省档案馆由衙署正门进出,部队大院则使用东门进出。

贺正平先生讲述,当时,东路的前院和后院(幕僚院)有两家住户,分别是贺家和时任邢台军分区司令员的张光迪司令及家人。贺家住后院,与现在的建筑布局基本一致。院内正房三间以及东西厢房各两间,都作为日常生活之用。正房东面和东厢房北面的夹角处是厕所。正房西面通过角门是两间耳房,耳房北面有后门,现在是一条通道,连接东路前后的院落,当时是封死的当作储藏间。耳房南面、西厢房后面有一条夹道,将夹道的南端用砖封上之后,后院和前院就成为两个各自独立的院子。造型各异、变化多端的门窗花饰,门楣、柱础、脊顶、前檐等关键部位都有雕刻花饰,庄严文雅,整体就是一个清新别致的小四合院格局。

贺家人经后院的前门后再经过前院从衙署的东门进出,前院建筑布局则与后院大相径庭。当时,道署倒座前门及东门为1937—1940年间由日伪政府所建,并不是清代道署时期的样式。道署倒座东门比现在靠西一些,开在前院的西南角,依正门倒座的东门房而建,开间、进深和高度的尺寸相较现在小很多。前院房子均是后建的砖房,布局也算错落有序,比较规整。有建国后依东门东面围墙建的5间倒座南房,还有在前院与后院相连通的随墙门的东西两侧依墙各建的两间北房,为日伪时期建筑。现在的前院除有梧桐树、牡丹花等观赏绿植外没有建筑。

贺家从1958年居住至1965年,之后至1975年居住的是曾任河北省军区保定军分区司令员、强渡大渡河英雄李德才的家人。后期又经历了仓库、民居等时期,除部队大院时的房屋外,前院又增加了几间违建房,院落空间狭小。因经年无人维护维修,屋檐斑驳,缺角散朽,早已看不到昔日的辉煌和原有的布局,破旧之态令人唏嘘不已。直至2015年保定水利博物馆筹建工作开始,清河道署古院落才得以保护修缮,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继续见证岁月的流转,传承历史的记忆。

清河道署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非常丰厚,并且在各个历史时期衙署经历的变迁都会或多或少地留有历史遗迹。这些遗迹会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保定市乃至整个河北省的历史沿革,这些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系保定水利博物馆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