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拾幡古乐乐师们在演奏《对舞歌》曲目。
▲拾幡古乐第九代传承人翟吉友(右)为乐师整理演出服装。
□保定晚报通讯员 杨楷捷
清澈明亮的云锣、铿锵有力的三弦、清脆悦耳的竹笛……8月25日,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的乐师们正在按照工尺谱演奏《对舞歌》曲目。
拾幡古乐是一种从清朝宫廷传入民间的古典音乐。因演奏时使用乐器很多,最多时达108件,以“拾”概全,又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十面幡旗而得名,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演奏包括吹、拉、弹、唱、敲等丰富的展现形式。现在演奏有笛、笙、镲、扬琴、二胡、三弦、云锣、琵琶等传统乐器。”拾幡古乐第九代传承人翟吉友介绍说。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拾幡古乐,2017至2018年,翟吉友和刘勤、于学深等老艺人在村民活动中心培训了3期学员,既为村民提供良好精神食粮,也避免古老文化出现青黄不接的困境。“我们通过一手牵着小、一手扶着老的措施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拾幡古乐、爱上非遗。”翟吉友说。
“口传心授”是学习拾幡古乐的传统方式,老师怎么做,学生就跟着怎么学,一点一滴积累。76岁的于学深为了降低拾幡古乐的从艺“门槛”,花费大量时间,将工尺谱译成了简谱。“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工尺谱,有了简谱更方便他们学习,也能更快上手入门。”
为了拾幡古乐被更多人听到,翟吉友积极组织东韩村拾幡古乐外出展演,先后带领乐师们到狼牙山、直隶总督署、清东陵等地演出。拾幡古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喜欢。
近年来,易县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发动音乐、舞蹈、历史等专业各界社会力量,走进城镇、乡村、社区实地考察,充分挖掘展示地域文化特色。截至2023年,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42项,其中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
“易县将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暑假公益性免费开放培训班’等主题活动,开展非遗物品展和非遗技艺体验活动。”易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双说,以拾幡古乐为例,通过举办古乐器、工尺谱等传统物件展和拾幡古乐乐队演出,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非遗项目实践,增强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力量。(本文图片均由郭恩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