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插图 四月
□葛海军
吃喜饺子这一传统习俗至今在我老家一带仍流传着。
新郎新娘成亲之日,从早上忙到中午,各种仪式都举办完毕,到晚饭时还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吃喜饺子。
与其说“吃”不如说“抢”。
捞忙的人及亲属们都相继离去,下午只剩下本族部分男女老少,这时主家把备好的饺子用材拿出来,然后大家有说有笑地包饺子,屋里屋外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还是一穷二白,粮食产量很低,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白面饺子,平常很少见。但谁家孩子结婚,晚上的喜饺子再穷也得吃,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习惯。
所以谁家娶媳妇,乡亲们都会赶过来聚在院里,有的自带笊篱,还有的带上筛子。大家随意聊着家长里短,不时瞧瞧那口热气腾腾的八印大铁锅……
当然,来者也不全是为了吃饺子,因为是大喜日子,大多是凑热闹、逗乐子。乡亲们要是不来,说明主家没人缘。
饺子包好了,先把新娘子那份煮好,由嫂子们端到新娘面前,然后有专人用筷子按顺序送到她的嘴里,因为事先分别在饺子里包了糖、枣、花生……
新娘吃第一个,周围人们会吵吵着问:“什么味?”
新娘则腼腆地说:“甜!”
“甜”字寓意小夫妻恩爱甜蜜,今后的生活幸福美满。
第二个饺子又吃了,人们又问:“吃到什么了?”
新娘笑着说:“枣!”
“枣”谐音“早”,寓意早生贵子,传宗接代。
第三个又送到新娘嘴里,这次还没等人问,新娘大声说:“花生!”逗得人们开怀大笑。
“花生”意为改着样地生孩子,有男有女,人丁兴旺……
接下来是众人吃饺子环节,那时主粮都是山药面、玉米、高粱等,此类面粉特别发散,没拉力,人们只好掺上少许白面或抓上几把榆皮面作粘合剂,保证饺子下锅不烂。饺子馅更是五花八门,夏天还好凑合,特别是冬天,人们只好用干白菜或干萝卜缨子,还有人别出心裁,去地里割麦苗……
饺子煮好了,临时负责人喊道:“吃喜饺子喽!”
人们一窝蜂似的冲向大锅台,开始几份还有顺序,不一会儿就把掌勺的挤到一边去了。局面失控,人们开始用自带的家伙下手了,你捞他捞,你拥我挤,饺子汤四溅,烫了手的烫了脚面的,现场沸沸扬扬,抢饺子进入高潮……
再看院里屋里,墙角旮旯都是吃饺子的人。因为没那么多碗筷,人们就地取材,就用石板片托着吃,还有的晾到院里烧香供神用的台子上用手抓着吃,讲究一点的折两根小棍或找两根秫秸尖做筷子……看吃相可谓千姿百态,观场面可说热火朝天,嬉笑声弥漫整个夜空……
如今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别说白面饺子,就是大鱼大肉也不新鲜了。喜饺子还在吃,虽然没有了以前那种热闹场面,但它时常提醒人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实现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