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徐朝
暑假的一天上午,我带孙女回农村老家。我从配房里拿出一个用红高粱叶编织的蒲团子,来到客厅席地而坐。我眯缝着眼,似乎看到老娘用高粱叶一把一把地编织蒲团子的身影。孙女不解地问:“爷爷,你坐的是什么东西?”我仿佛从梦中惊醒,忙说:“这是你老奶奶编织的蒲团子。”
蒲团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农村妇女常常坐着的器物。大多为圆形,直径大约五六十厘米,高50多厘米,也有80多厘米的。还有长方形的,长一米多。夏天夜里在院中坐着蒲团子很凉快。据史料记载,起初蒲团子是用草编织的圆形垫子,供人坐禅及跪拜,以免地上的灰尘弄脏了衣服,后来好多地方人们都仿照蒲团子的形状,就地取材编织出多种多样的蒲团子来。
我老家的蒲团子大都是用红高粱叶、麦秸秆、茅草编织而成的。小麦、红高粱是我们老家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渠、沟两旁茅草生长得旺盛,找原材料很方便。在生产队长允许的情况下,去红高粱地里擗些红高粱叶,去打麦场里用草筐背几捆没有麦穗的秸秆,存放在家里,趁阴雨天不能下地干活时编织。
事先将红高粱叶、茅草晒得发蔫,麦秸秆用水浸泡,使它们不再发脆而变得柔软,以便于编织,然后像拧麻花梳辫子一样拧成绳子,再把绳子一圈圈地编盘起来。当然有的人喜欢坐高一些,得把第一层盘好后中间铺垫一些杂草类的东西,再盘第二层、第三层。也有喜欢长方形的,绳子就得长一些。蒲团子编织好以后再放到太阳底下晒着,晒干后就完成了。
从我记事起就时常见到妇女们提着蒲团子随地而坐,十分方便。那时常见她们坐在蒲团子上烧火做饭、做针线活、乘凉、拉家常,她们的身影也成了乡村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我母亲心灵手巧,双手纤细却很有劲。回想起来,母亲编织蒲团子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她坐在马扎子上,手拿着柔软的红高粱叶,似乎像制作工艺品一样,用力把红高粱叶拧成麻花似的绳子,再把绳子从小圈套到大圈盘成蒲团子,拧得匀匀的,编得圆圆的。母亲把自己的辛酸故事和美好梦想都编织到蒲团子里,蒲团子一圈又一圈,母亲的故事也是一串又一串,母亲看着自己亲手编织的漂亮的蒲团子,会心地笑了。
那个时代农村没有电,文化生活又匮乏,每逢夏日的夜晚,人们吃过晚饭都不约而同地去大街上乘凉。我家临街住,每到夜晚,大门西边是一群坐蒲团子的女人,大门东边是坐小板凳、马扎子的男人。男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庄稼长势如何、年景好坏,有时也有人说一段无伤大雅的段子,逗得人们哈哈一乐。男人有男人的话题,女人们就显得文雅多了,但也有她们的乐趣,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只眼,乱侃一通。有时路奶奶会给人们说一段《杨家将》或《岳飞传》,人们都竖起耳朵听。路奶奶不识字,她爹是说书先生,她在娘家时,她爹头说唱前会把故事演习一遍,路奶奶记性好,把故事都记在了心里。二大娘爱说笑话,说段笑话逗得哄堂大笑。这时就听门东的男人说,你们听坐蒲团子那边挺热闹。
夏日的夜晚,高温难耐,蚊叮虫咬,母亲在院中铺好她亲手编织的长方形蒲团子,上面铺上床单,把我抱到蒲团子上,给我唱:“月老娘,嘎嘎嘎。爹织布,娘插花。孩子哭,买个烧饼哄哄他。爹一口,娘一口,咬了孩子的手指头。孩子孩子你别哭,给你买个拨浪鼓。白天拿着玩,黑天吓犸猇。”随后,娘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我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梦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蒲团子已渐行渐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我始终没有忘记,因为我毕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更因为蒲团子里编织着我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