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0日
□张西流
唐僧和孙悟空争当“话事人”、《甄嬛传》变成“枪战片”……近段时间,一些AI“魔改”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引发争议。
AI“魔改”的本质,是对原创精神的亵渎。真正的创意是创作者基于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倾注心血诞生的独特表达。而“魔改”则是通过算法对原创内容进行扭曲、篡改或拼接,生成低俗、恶搞甚至带有误导性的作品。例如,将经典文学名著改编为粗俗段子,或将严肃历史事件扭曲成荒诞故事。这种创作无需情感共鸣或思想深度,只需算法的机械操作,其结果不仅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更破坏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AI“魔改”的蔓延,折射出技术滥用背后的恶意动机。部分创作者打着娱乐旗号,实则借AI技术逃避创作成本,追逐流量利益。他们利用算法生成博眼球的内容,无视社会影响与伦理边界。更严重的是,一些“魔改”行为已超出道德底线,如利用AI生成虚假新闻误导公众等。这些行为绝非创意,而是利用技术便利实施的恶意攻击与精神污染。
遏制AI“魔改”,需构建技术、法律与伦理三重防线。在法律层面,应完善著作权保护机制,明确AI生成内容的权责归属,严惩侵权行为。在技术层面,开发AI监管工具,识别并过滤“魔改”内容,引导算法向正向创作发展。公众需提升媒介素养,拒绝传播“魔改”作品;创作者应坚守原创精神,以技术赋能而非取代真正的创造力。
AI时代,技术进步不应成为恶意的遮羞布,我们要敬畏真实、尊重原创、善用技术。当我们谴责AI“魔改”时,不仅是在维护创作者的权益,更是在守护人类文明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