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0日
□闫振声
童年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尤其是曾经使用过的那些文具,在我心灵深处打下了难以忘怀的烙印。
用石笔在石板上写字
1960年,洋槐树的花开得正旺时我上学了,开始与文具结缘。入学第一天,我没背书包,手里攥支石笔,怀抱一块石板,胳肢窝夹个小凳子走进学校。班里招生没满员,还没安排教室,临时在厨房上课。同学们坐着自带的小凳,把石板放膝盖上,用石笔写字。
我们手中的石笔叫“滑石笔”,方条,灰白色,约10厘米长,像母亲晒的筋道香甜的“牛筋干”,攥在手里温润柔腻,在石板上轻轻一划,笔迹明显而流畅,我很高兴。
同学们的石板多数是刚从供销社买的,天然石料,长方形,宽15厘米,长20厘米,厚约0.6厘米,镶嵌在木框里,框与框由暗榫连接固定。石板表面浅灰色,平平整整,但是粗砺不光滑,比老石板薄、轻,不结实。上学放学路上,同学们追逐打闹,常把石板摔坏。
在石板上写字,写满了或字没用了,就拿板擦抹掉。板擦是家里大人们做的,几层布叠缀一起剪圆,直径约5厘米,正面当中缀一个短窄的小布条,叫“绊儿”,用时套在中指上。普通人家孩子用的板擦,布是家织的棉粗布,颜色暗淡,多是灰色和黑色,做工粗糙,松散、薄,只有三四层,形状也不规整,圆不圆方不方,不好用也不经用。仔细讲究的人家,板擦正面是一层鲜艳结实的花布,底面是柔韧耐磨的平绒布,中间是五六层挺括的旧布,整体厚而圆,好似妇女们搽脸的扑粉扑子,又像男孩子玩的泥印板,既美观又耐用。
可能因为“滑石笔”材质好,价格高,不久改为“砖面石笔”(这是乡亲的称呼,不知学名)。它比滑石笔略长,圆形,浅灰色,仿佛晾干的一小段山药面饸饹,但是质地粗劣,硬邦邦的,硌手,并且用力轻了笔画模糊,用力重了划石板。
我渐渐拥有了更多文具
进入二年级就不用石笔石板了,练字练题和做作业一样,用铅笔圆珠笔或钢笔在纸上写。铅笔分两种——带橡皮的和不带橡皮的。两种铅笔都是圆柱形,比筷子粗些,短寸许。带橡皮的铅笔笔杆是花的,木料硬,韧性强,一角钱一支;不带橡皮的笔杆是原木色的,木料软,脆,用力一折就断,二分钱一支。两种铅笔的笔芯也有区别,分优劣,可是我当时没注意,没感觉到。
橡皮是改错字的,用铅笔写字写错了,拿橡皮擦掉重写。铅笔上的橡皮是粉红色的,圆柱形,与笔杆一样粗,近两厘米长,用黄色薄金属皮包裹固定在笔杆末端,外露约三分之二。还有一种块状橡皮,多为白色,一厘米多厚,三厘米多长,宽不足三厘米。有的同学怕自己的块状橡皮和别人的混了,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或画个记号。
铅笔削了才能写字,把末端一截笔杆削去,露出里面的铅芯。削铅笔有专用小刀,叫“铅笔刀”。常见的铅笔刀为铡刀形,主要部件是刀片和刀槽,用时把刀片从刀槽里掰出来,不用了再合上(把刀片按进刀槽里)。也有用普通的“绣花刀”削铅笔的。
削铅笔需要耐心,不能急躁,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从笔杆最末端开始,下刀不能太深,用力不能太猛,要品着劲,一层层一段段地削,循序渐进,否则会把笔杆一下削去许多,铅芯完全失去保护,容易折断,况且用力过猛难免削掉铅芯。
铅芯脆,不能露出太长,一厘米为宜。暴露的铅芯上面的一段笔杆也要削,把它削薄,这样写字既不挡视线,铅芯又有保护层。为了用起来方便、得心应手,还要把铅芯削尖,削好的铅笔末端呈圆锥形。
铅笔消耗快,平时需备下两三支。遇有重要的考试,更需提前多削几支,以免在考场上削耽误时间,影响成绩,由此产生了“铅笔盒”。准确说应该称它文具盒,因为即便刚入学的学生也不只装铅笔,还有石笔、小刀、橡皮、小尺子、板擦等。至于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装的文具更多,诸如圆珠笔、钢笔、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可是乡亲们都叫它“铅笔盒”,可见它最初主要是装铅笔,保护削好的铅笔。
铅笔盒是薄铁皮制作的,长方形,比铅笔长些,宽窄不一(窄的七八厘米,宽的不过10厘米),高四至五厘米。结构很简单,主要有两大件——盖子和底座。表面有层光闪闪的亮漆,盖子上有色彩鲜艳的图案,通常是戏曲人物、花鸟鱼虫兽等,漂亮诱人。
对每一件文具都格外爱惜
由于那时物资匮乏,文具十分珍贵,无论笔还是纸,我们都很爱惜。在纸上练字练题,先用铅笔,再用钢笔,一张纸用两次,厚且不浸墨的纸,反面也用。铅笔用到捏不住了也不扔,想方设法充分利用。有名男生找了一截比铅笔略粗、二寸长的木棍,一端挖空,把捏不住的铅笔塞进去继续使用。那位男生被同学们称作“小发明家”,他的“发明”被称作“铅笔加长器”。
我曾经自制过石笔和铅笔:把碎砖打磨加工成石笔,在石板上写字;把手电筒废电池砸了,取出里面的碳棒当铅笔。但是效果都不好,没成功。
我常听三姐讲,1952年她上小学,同桌曹秀敏给了她一截铅笔。曹秀敏长大后嫁到哈尔滨市,1966年回乡探望,我家特意安排了一桌丰盛的佳肴招待她,报答送笔之恩。
1961年我上二年级,秋假开学的第一天开表彰会,给参加助民劳动的同学发奖,奖品是铅笔,表现积极的同学发一支带橡皮的铅笔,表现一般的发一支不带橡皮的。40多天的劳动,我只参加了五六天,当然只能发不带橡皮的。可是放学后,王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又给了我一支带橡皮的,感动得我头都晕了。回到家我跟母亲说了,她激动地嘱咐我:“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喽你们王老师!”
现在回想起那些童年的文具,它们如同夤夜星辰般闪闪烁烁,令我留恋,令我难忘。
(图片由AI生成)
旋转的陀螺
打陀螺在过去是小孩子们的一种游戏,现在成了许多老年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
退休之后,闲暇多了,我在公园里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些老年人打陀螺。他们抡圆了鞭子,用尽全身力气抽打快速转动的陀螺。陀螺受力就会加速转动,打陀螺的人也乐在其中。
记得小时候,在大门前,在当街,一群小孩子,每人手握一杆鞭子用力抽打旋转的陀螺。虽然不是比赛,但谁也不甘示弱,都在暗地里较劲,看谁的陀螺转得欢快平稳且转动的时间最长。小孩子们都很用心,也卖力气,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鼻尖上也常常冒出汗珠。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大人们则在一边看热闹,为技艺好的孩子喝彩,为技艺差的孩子加油,相当于比赛场上的啦啦队。
那时候,小孩子们玩的陀螺大都是自己制作的,有的是家长帮着制作的,有的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和现在老人们玩的陀螺比要简陋得多,个头也小许多。我们常常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一般是选槐木的或榆木的,有时是枣木的,因为这几种木头质地细密坚硬,分量也重,在地上有压量,转起来比较稳健。先把一头放在木墩上,用斧头砍去多余的部分,砍出一个圆尖来,再把另一头多余的部分用锯子锯掉,一个陀螺就做成了。一些有经验的小伙伴还在陀螺的尖处凿一个小坑,嵌上一粒圆圆的小手推车上的铁珠子。这样,陀螺的尖头就更加耐磨,更加光滑,用的时间就会更长,转起来也更欢快。
抽打陀螺用的鞭子也常常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先选好一根小鞭杆,或是硬实的木棍,或是结实的竹竿,然后在鞭杆的细头绑上一根长长的鞭穗。鞭穗有的是用布条制作的,有的是用麻绳制作的,有的是用水轮带制作的,也有的是用牲口皮制作的。那时候,村里的供销社就有卖皮制鞭穗的。
孩子们每人抡着一个鞭子,用心抽打旋转的陀螺,一个个玩得兴高采烈,满身冒汗,笑容满面,那绝对是乡村的一道美丽风景。那时候小孩子锻炼身体都是在玩耍时不自觉地完成的。我们不仅在家里玩在街里玩,还在学校玩。手里拿着鞭子,把陀螺放进书包,课间就到院子里玩起来。当然,在学校里玩就更加热闹了,往往是看的人多玩的人少,看热闹的人营造了更加热烈的气氛。
这个古老而简单的游戏,曾经承载着我们美好的童年记忆,现在又成了老年人锻炼身体的方式,一种新时尚。老年人在广场上抡着鞭子抽打陀螺,一个个喜笑颜开,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似乎是在重拾童趣,延续儿时的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