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
□保定晚报记者 刘向真 实习生 钮涵烨
9月下旬,农户家的茄子出现了畸形病害,她一分钟也没耽误就钻进地里查找原因。田间管理不间断,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赵姐,俺家300亩红薯有片死苗,这可咋办啊!”盛夏的一个午后,保定清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办公室里,来自温仁镇种植户的求救电话焦急响起。农技员赵香莲抓起笔记本就往门外走——电话里说不清楚细节,必须去地里亲眼看看。
踏进红薯地,热浪就裹着泥土味扑面而来。脚下的土块晒得硌脚,赵香莲蹲下身,指尖扒开卷曲的红薯叶查病虫害,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刨开土壤看根系,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滴,砸在田埂上,没一会儿衬衫浸得透湿。
她凑到同事身边,指着土壤里的根系低声分析,又翻出几株病苗对比,从午后一直忙到太阳西斜,终于摸清问题所在。
她蹲在田埂上,拿着笔在技术明白纸上画重点,把每一步后续操作跟种植户讲得清清楚楚。
这样的场景,在赵香莲30年的农技推广生涯里,早已是家常便饭。
自1994年从学校毕业来到清苑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后,她的“办公室”就从没离开过田间地头——春天蹲在大棚里教农户嫁接育苗,夏天顶着烈日查病虫害,秋天跟着收割机测亩产,冬天在村委会里办技术培训班,清苑的每一块农田,几乎都留下过她的脚印。
农户们都说,赵香莲是“带着技术来的贴心人”。
为了破解“品种不优、技术滞后”的难题,她跑遍省内外农科院,引进京彩西瓜、西州蜜甜瓜、优质山药等26个优良品种;又把大棚改造、水肥一体化、蜜蜂授粉等先进技术“拆解开”,手把手教给农户操作,让这些关键技术从“实验室”落地到“田地里”,让当地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升了一大截。
她还组织技术骨干下田指导300多次,线上线下办培训80多场,编发1万多份技术明白纸,1560名农民跟着她从“会种地”变成“懂技术”,5个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还让1115人掌握了致富新本领。
不只是帮农户解难题,她还忙着给农业发展搭平台。这些年来,她牵头建起4个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16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家“博士农场”,让科研人员和农户“零距离”对接。
翻开赵香莲的履历,15个她主持的农业项目撬动超5000万元资金,6篇国家级期刊论文、2篇省级期刊论文,3项河北省地方标准、2项保定市地方标准、6项企业标准……这些亮眼成果的背后,是她扎根一线的坚守。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保定工匠”……20多项荣誉证书堆在抽屉里,她却总说:“我更在意的是农户们口中的‘苗长得好’。”
十几天之后,之前求助的种植户又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欢喜:“赵姐,苗缓过来了!您有空来家里吃饭啊!”赵香莲开心回说:“您的苗能好好长,比啥都强。”挂了电话,她拿起笔记本,又往另一片农田走去——对她而言,田间地头是永远的“大舞台”,农户的期盼,就是她一直往前走的“指南针”。
晚风掠过田埂,赵香莲攥着笔记本往菜地走——农户还等着问病虫害防治方法。
30年扎根清苑田野,这位“丰收守护者”始终践行着她所说的“只要土地需要,农户期盼,脚步就不能停”。
▲赵香莲查看黄瓜植株生长情况。 受访人供图
◀赵香莲面对面指导农户田间管理技术。受访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