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需兜牢安全防线

2025年10月25日

□张西流

近年来,价格优惠的临期食品受到不少消费者欢迎,超市专柜、折扣店、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临期食品专区,销量节节攀升。然而,在这股“捡漏热”背后,食品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临期食品虽未过保质期,但其储存条件、流通环节、销售管理若稍有疏漏,便可能成为健康风险的源头。因此,临期食品的规范管理,必须兜牢安全防线。

当前,临期食品市场存在诸多乱象:部分商家不明确标注剩余保质期限或者篡改生产日期;一些销售渠道缺乏冷链保障,导致易腐食品在临期阶段加速变质;个别电商平台将临期食品与过期食品混卖等,这些行为不仅突破了法律底线,更动摇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根基。

兜牢安全防线,需要制度护航。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集中陈列。监管部门应加大巡查力度,建立临期食品追溯机制,对违规行为“零容忍”。同时,可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临期食品信息平台,实现从生产、仓储到销售的全流程透明化。

企业应承担主体责任,主动公示临期食品信息,提供科学储存建议,并建立退换货机制。对于确有质量风险的产品,应坚决下架销毁,不得以“打折促销”为名掩盖安全隐患。唯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长期信任。

消费者要理性选择。许多人对“临期”与“过期”概念模糊,误以为只要没过保质期就绝对安全,忽视了储存条件、包装完整性等影响因素。媒体和监管部门应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临期食品,学会查看标签、判断状态,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临期食品的兴起,是减少食物浪费、促进资源循环的积极尝试。要构建安全、透明、可持续的临期食品生态,让节约与安全同行,让每一份食物都吃得安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