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
□郭振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需要请人帮忙,基本上不需要破费,一般是根据活儿的大小和需要人数的多少,提前与自己有来往的邻居村人打个招呼,到时候人们便自带工具赶来,用不着谁催谁管,来了就下手干起来。干完后一般只需简单地弄几个小菜,也就是炒花生米、西红柿拌白糖、拍黄瓜等,最多来一盘炒鸡蛋,再来一瓶烧酒。喝时把酒倒在一个大碗里,帮忙者围桌或蹲或坐转着圈地你一口他一口地轮流喝,喝完后站起来走人,根本不知道报酬为何物。
农村攒忙最勤的时段是农历四月初到麦收前,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因为过去农民的房子多是土坯墙滑秸泥盖顶,滑秸泥就是用黏性黄土加上压碎的麦秸和成的泥,这种泥由于麦秸具有一定的抗冲刷能力,能有效延长房顶的寿命。农村一般盖房子是先砌好四面围墙,然后上梁加檩,再在檩条上铺上椽子,椽子上盖上芦苇编成的苇箔,然后上土,是用黏土加石灰、炉灰、沙子等拌成的四合土,最后再在四合土上盖一层半尺厚的滑秸泥,用石砘子碾实晒干就成了。房顶上的滑秸泥经过几年的风雨侵蚀,泥面老化,厚度变薄,有的甚至出现裂纹裂缝。为防止即将到来的雨季漏雨,就需要抓紧麦收前天气少雨、气候干燥的这段时间,为房顶新上一层滑秸泥。
谁家房顶需要上泥了,主人就开始准备黏土、麦秸、架子、木料,找好攒忙的村人。一切准备齐了后,看看哪天天气好,主人向生产队长请半天假,在家里备好铁锨、四股叉等工具,搭好架子。待中午收工后吃过午饭,人们便陆续赶过来攒忙。当时由于没有吊车、起重机等吊高设备,从地上把和好的滑秸泥运到房顶全靠人力。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搭一个半窗高的木架子,架子上铺上木板。先用四股叉将滑秸泥从地上投到架子上,再由站在架子上的两个人接住转投到房顶上。房顶上的人接后运到作业面,然后由专人用铁耙按要求把泥铺平。由于从地面往房顶运送滑秸泥是一项力气活,地面上和架子上都由两组人轮流替换着干。一组干一会儿,不用谁催,另一组就上来换下第一组。这样你干一会儿我接一会儿,既保证了上泥的速度,也能使干活的人及时恢复体力,不致太累。
待滑秸泥全部运完,房顶上的人还在运泥找平的时候,地面和架子上的人便开始洗脸擦身。这时候主人便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递上卷烟或用烧煳的红枣熬的汤。攒忙的人也不客气,先是接过红枣汤一饮而尽,然后接过卷烟找个凉快的地方便吞云吐雾去了。待房顶上的活儿干完了,女主人便在树下或其他凉快的地方放上吃饭桌,端上事先准备好的拍黄瓜等4样小菜,拿出一瓶酒和一个大碗,攒忙的人们便自动围过来开瓶喝酒。一会儿酒喝完了,生产队上工的钟也敲响了,攒忙的人也不多话,起身走人。主人不寒暄也不送客,看着他们一个个出门而去,主人便回到房上光着脚踩着泥拉砘子来回轧,直轧得泥里的水渗出来,泥面半干才住手。
1975年初,我高中毕业回乡劳动,亲身体会了攒忙的苦累和快乐。当时攒忙可不仅限于上房顶,谁家若盖新房,地基打好后正式动工前要把垒墙的土坯运到房壳漏里。这一般都是利用头一天傍晚和晚上时间。主人找生产队长借辆牲口车,把土坯从地里拉回来垛在房壳漏内。拉坯也多是找攒忙的帮着干,若不然光凭主人一家的力量是不能胜任的。另外盖房时上梁、盖顶以及打井、挖甘薯窖等一家人干不了的活儿都需要找攒忙的。
当时不管是谁都乐意出工出力攒忙,一旦有的人没被人叫去攒忙,反而觉得很没面子。村人教育孩子时也常说,“你可别学他呀,攒个忙都没人找。”可见当时能被人叫来攒忙还是比较有面子的。别人家有事你主动攒忙,待你家有了事,别人也会主动来攒忙。因此大家都把攒忙当成一种互助行为,形成了你帮我、我帮你的良好风气。
我很怀念过去的攒忙场景和那种人与从之间不讲回报的互助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