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4日
调研团参观贝泰妮中央工厂生产线。
参加活动的主流媒体社长、总编辑及嘉宾们体验快捷购花服务。
参加活动的嘉宾们对云南顺丰的高效流程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调研团通过数字看板了解贝泰妮生产管理情况。
西南联大博物馆内,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全国主流媒体社长总编辑走进西南联大。
10月29日,主题为“融合向新 春城同行”的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晚协)第四十届年会在昆明云报传媒广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家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120余人齐聚一堂交流互鉴,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探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路径方法。其间,举行全国主流媒体社长总编昆明行主题采访活动,媒体人用脚步丈量春城发展脉搏,用镜头记录历史足迹,于交流中碰撞思想花火,为媒体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
走进贝泰妮
霸榜“双十一”的昆明力量
在今年“双十一”的第一阶段,国货护肤品牌“薇诺娜”杀入天猫美妆预售成交榜前十,“薇诺娜宝贝”进入天猫母婴前十。在国际大牌云集、国货竞争加剧的“双十一”美妆赛道,源自云南本土的贝泰妮集团,用实打实的销售数据展现着企业多品牌战略的协同效应与深耕云南特色植物领域带来的强大竞争力。
10月30日上午,当全国各地近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辑走进“薇诺娜”品牌的母公司——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央工厂时,瞬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产节奏:自动化设备的高效运转、全链条的精准衔接,都在为“3、2、1,上链接”后的爆单争分夺秒。
贝泰妮向近百家媒体集中展示了其得以在数十年间稳健增长的核心引擎,那就是对云南特色植物研究的产业化探索、前瞻性的多品牌矩阵布局,以及带着“中国成分”“云南资源”走向世界的全球化战略。
贝泰妮集团公关总监钟巍表示,企业的“护城河”,构筑在对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系统性挖掘上。2021年,由贝泰妮牵头建设的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正式挂牌,以产业化为核心,聚焦基于云南特色植物的功效性化妆品、功能性食品及药品研发,旨在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植物健康产品。
2024年年初,贝泰妮在曼谷设立东南亚总部。目前,“薇诺娜”已合作超30家泰国医美诊所,并全面进驻当地主流美妆连锁渠道。2025年4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全球化妆品原料盛会In-Cosmetics Global上,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携自主研发的植物原料重磅亮相,向全球市场展示了“云南特色中国成分”的创新力量。
走进云南顺丰
以物流之力助“云花”香飘世界
10月30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家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走进云南顺丰昆明斗南鲜花冷链集散中心与云舍花卉公司,实地探访一朵鲜花“出滇”的全过程。
伴随清晨第一缕阳光,花农们采收带着露水的鲜花;深夜的冷链集散中心里,分拣设备将千万枝鲜花送上快速通道;次日午后,这些来自云南的鲜花便已绽放华东、华南地区的花店和寻常百姓家中。这一切的背后,是现代物流与云南花卉产业的深度融合,也是云南顺丰十年如一日深耕不辍,为“云花出滇”铺就的一条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
2024年7月,占地7900平方米的顺丰斗南鲜花冷链集散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作为云南省唯一的鲜花单品快递中转分拣场地,这里已成为“云花”的专业“出发港”。现场,嘉宾实地参观时看到,高速分拣矩阵如同灵活的传送带,夜间启动后每小时可处理20800件鲜花快件,日均处理量达12.5万票,流转车次达192个。
运力保障物流速度,技术则为这张物流网络装上了“智慧大脑”,让鲜花运输变得高效。自主研发的数字化运营系统,实现了从揽收、转运、在途到温控等全流程的可视化监控,即便运输过程中出现轻微温度波动或异常延误,系统也能精准识别;大数据预测系统则能提前规划运力布局,使鲜花运输与目的地的衔接更加智能高效。云南顺丰工作人员陈蓄介绍:“以往外地经销商从云南采购鲜花需等待三四天,许多娇嫩品种运到时已凋谢。如今第二天即可收货,稀有品种也敢于进货,这为云南花农带来了更高收益。”
自1983年呈贡斗南村民种下第一株剑兰,四十年间,这片土地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花卉市场。目前,云南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1480亿元,鲜切花产量达200亿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来自昆明、玉溪、红河等五大产区的1600多个品种的鲜花,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云南顺丰以产品迭代和模式创新为抓手,深入花卉产业,助力花农、电商从业者和快递员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芬芳引擎”。
走进西南联大
传承“刚毅坚卓”精神 共话媒体担当
10月31日上午,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辑步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旧址大门,沉浸式感受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精神,深入了解西南联大师生共克时艰开创未来的历程。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的文字在眼前燃动,时任西南联大国文系教授闻一多为之撰写碑额,详尽叙述了西南联大组建历程、南迁经过及历史意义。1938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建的临时大学从长沙迁至昆明,使云南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新生机新动力之主要一脉”,西南联大师生为祖国边陲注入新活力,“一时文教之盛,使昆明屹然成为西南文化之中心”。
历史远去,实物与照片原地不语。西南联大博物馆内,半截钢轨,鸣轨为号,这就是1939年西南联大新校舍门前的校钟。风声、雨声、读书声穿堂而过,个人心声与家国危难相融的瞬间声声在耳。
中国晚协会长刘海陵坦言:“此次走进西南联大,内心感慨万千。”在他眼中,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中坚持8年办学,历经艰难却从未中断教育火种,不仅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更留下跨越时代的丰厚精神遗产,这份遗产至今仍具强大感召力。
南迁三千里,驻滇八载,西南联大扎根云南期间高扬“刚毅坚卓”精神风范,开创“中国文化新生之机运”。从烽火中的治学坚守到新时代的媒体变革,站在历史与当下的交界,这份浴火重生的精神依旧亮如灯塔,指引着后人在各自的领域里,于艰难中创荣光、在传承中开新局。